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专家视点

陈祥勤: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根基与使命

日期:2025/10/27|点击:11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中国式现代化中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的出版发行,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了科学的行动指南,为深刻领会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根基、文明使命提供了理论窗口。

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和复兴中华文明的现代化。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指出,西方很多人习惯于把中国看作西方现代化理论视野中的近现代民族国家,然而没有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角度来看中国,这样就难以真正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中国不只是一个现代民族国家,还是一个文明型国家。“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这充分证明中华文明具有自我发展、回应挑战、开创新局的旺盛生命力。

“民族”和“国家”,是一对被打上西方社会发展烙印、具有相互构成意义的现代历史范畴。按照韦伯对现代国家的一般描述,中国早在2000多年前就具备现代国家的核心部件,形成“中央集权制—郡县制”的成熟国家结构,拥有统一的“文字—语言”、统一的“政治—法律”、统一的“教育—考试”等成熟国家的诸多要素。

随着成熟国家结构的形成(包括由封建制向郡县制过渡),中国古代进一步出现自我认同与族类区分的意识或观念,这就是华夏意识或中华观念。与现代西方的民族、国族或族群观念相区别,华夏意识或中华观念的族群认同或区分的内在标准是礼仪、教化文化或文明。它与种族等先天特质无甚关系,与宗教等后天信仰也无甚关系。“罗马之后再无罗马”,但“中国之后仍有中国”。

就基本内涵而言,中国式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而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中华古老文明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获得了新的生机和时代意义。

正如《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所指出的,“长期以来,西方形成了一套文明理论,我们要加以借鉴,但不能照抄照搬”。只有立足波澜壮阔的中华5000多年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和独特优势。由此,我们也更有条件去破解“古今中西之争”,更有条件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现代化。

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本质要求。正如《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所指出的,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

尽管人类的现代化肇始于西方,但随着现代化由西方扩展到全球,那些具有文化传统或文明传承的非西方国家或地区也被纳入现代化进程,从而让现代化的世界呈现为一种多样性文明组成的世界。随着中国这样一个有着丰富文化传统和悠久文明传承的东方大国现代化进程深度展开,人类现代化版图迎来了深层变革。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在谈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界定时指出,这句“中国式现代化定性的话,是管总、管根本的”。迄今为止,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大都是欧美国家和深受西方影响的资本主义国家,因而一度形成了“现代化就是西方化、西方文明就是现代文明”的错觉。然而,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决定了西方文明存在无法克服的固有矛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所体现的五个方面的“中国特色”,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

“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中国是拥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的国家,它的现代化必然是一个内植文明根基、肩负文明使命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坚守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从而“引领中国走进现代世界”,推动中华文明不断向前。

 

来源:上观新闻,2025-10-24

作者:陈祥勤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