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1日下午,《当代中国的上海》立项启动暨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大委托课题《当代中国的上海》续编开题会在我院小礼堂召开。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院党委书记权衡出席会议并讲话,来自当代中国研究所等多家单位的领导和专家参加了本次会议并进行交流研讨。会议由常务副院长干春晖主持。
权衡强调,《当代中国的上海》续编工作,是一项具有重大文化价值与历史意义的国史编纂工程。各参与单位须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协同推进并认真完成编纂任务。为确保续编工作高质量开展,他指出要把握好五点要求:一是坚持正确导向,始终以正确的政治方向为引领,牢固树立并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二是明晰编纂意义,忠实记录上海的发展实践,生动讲好上海故事,中国故事,系统总结发展规律,为未来提供借鉴。三是突出内容特色,紧紧围绕服务国家战略与上海城市特点,严把内容质量关。四是创新编撰方法,积极运用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手段,提升编纂工作的科学性与成果的可读性。五是强化组织保障,严格落实工作责任,统筹调配各类资源,确保高标准、高质量完成续编工作。
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宋月红对《当代中国的上海》续编工作提出期望。坚持思想引领,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领会总书记对上海发展的定位要求;坚定政治站位,增强使命担当,将党的领导贯穿编纂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坚持守正创新,突出上海特点,凸显上海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鲜明品格。他提出,编纂团队应秉持以史鉴今、服务现实的理念,通过《当代中国的上海》续编工作,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上海智慧与经验。
市方志办党组书记、主任王玉梅指出,《当代中国的上海》编纂项目旨在系统研究并总结上海自1990年特别是新时代以来在各领域的发展历程、成就与经验,力求为上海绘制清晰的时代图鉴,并为国家战略、超大城市治理及改革开放研究提供实践样本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鲜活范本。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王旭杰认为,《当代中国的上海》续编工作是上海社科界的重大工程,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上海任务,对记录历史和启示未来具有深远意义。
上海经济学会会长周振华提出,撰写框架应以“五个中心”建设为主线,以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的战略定位为指导,突出上海作为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的地位。上海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陈恒提出,《当代中国的上海》续编需注重历史话语权、国际影响力与结构逻辑性,强调全书的内容全面性、学术规范性及国际化传播价值,为世界读者提供理解上海、研究中国的关键参考。上海政法学院副校长郑少华提出,《当代中国的上海》续编工作应立足更高站位,突破地域局限性,清晰区分上海不同发展阶段的任务与特征,并通过数字化、长期化开发提升项目的学术价值与可持续影响力。中国社会学会原会长、上海大学原副校长李友梅提出,《当代中国的上海》续编需要突出当代上海在人民城市建设、社会治理和长三角一体化中的独特性和引领性,要厘清“社会建设”“城市治理”“共同体”等核心概念的理论与实践关系。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院院长张尚武指出,《当代中国的上海》续编需融合上海自身发展脉络与国际格局变化,通过梳理上海不同发展阶段的关键转型与标志性事件,揭示其超大城市发展规律及国家战略与地方创新的互动关系。
来自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当代中国研究所以及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的部分专家也进行了交流发言并提出可行性建议。
我院多个研究所的科研人员、科研处工作人员参加了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