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专家视点

叶斌:树立正确二战史观,重视上海在抗战大局中的特殊地位

日期:2025/08/29|点击:12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日前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与上海市历史学会共同主办“抗日战争与上海”学术研讨会,与会学者围绕树立正确二战史观、中国共产党与上海抗战、抗日战争与中华文明的赓续等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树立正确二战史观,推进抗战史研究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复旦大学中国金融史研究中心主任吴景平认为,抗日战争史是二战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抗战史的研究和书写,要体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条件最艰苦,付出的牺牲也最大,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同时要体现中国与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之间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团结协作。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中国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坚持独立抗击日本侵略军,是东方唯一的大规模反法西斯战场。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战场仍然抗击着日本陆军主力和部分海空军事力量,继续发挥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的作用。中国能够坚持抗战14年并取得最终胜利,离不开国际反法西斯力量之间的团结协作。这种团结协作有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九一八事变之后,国际社会对于日本侵华虽然有批评,但各国从自身的利益出发,没有对日本采取制裁措施,而相当一段时间内国民政府也在和战之间游移不定。193512月,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的抗战。而中共能提出并实行统一战线,离不开苏联和共产国际的支持。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军民的英勇抗战,让国际社会看到了中国抗战的决心和能力,美苏等国加大了对中国的支持力度。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国际社会的大多数国家最终和中国一起结成了国际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求同存异,决心将反法西斯战争进行到底;在军事方面,都确认了全力对付德意日法西斯的最终战略;亚洲、欧洲和非洲地中海等战场互相配合、相互支援;在经济方面,各国相互援助,保证了战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上海在抗战大局中的重要作用和关键地位

上海市历史学会副会长、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邵建在致辞中说,近代以来,上海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除了远东第一大都市和东方巴黎的美誉外,更重要的是它对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一直是各方政治势力的角逐场。因此,在中国的近代史上,太平军、洋务派、维新派、革命党、北洋军阀、国民党、日本人等各类势力,都想控制上海或利用上海。太平军几次试图占领上海,就是想通过控制上海,截断清政府的重要税收来源,解决自身的财政困难。北伐军占领上海之后,蒋介石希望通过上海获得列强和江浙财阀的支持。抗日战争时期的上海,同样在抗战大局中占据着重要和关键地位。抗战时期的上海,存在日军、汪伪、国民党和共产党几种力量,甚至还一直存在着美英法苏等盟国的势力。上海在抗战时期的经历,上海的表现,各方势力在上海的角逐等,都是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需要史学界深入挖掘。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战的重要战场

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副教授、上海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研究会副会长韩洪泉认为,上海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战场,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战的重要战场。以两次淞沪抗战和三次救亡高潮为标志,上海军民在十四年抗战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在此期间中共在上海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而艰苦的过程,但始终高举抗日救国的正义旗帜,始终是领导上海抗战的重要力量。中共在上海通过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建立、坚持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适时调整领导抗战的工作策略和方针,组织各界群众广泛开展反日斗争,领导郊县抗日武装斗争,领导上海人民大力支援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领导隐蔽战线对日斗争等,成为领导上海抗战的中坚力量。中共领导下的上海抗战,在时间上贯穿于十四年抗战的全过程,在地域上覆盖了上海市区、近郊及郊县等地区,发挥了上海的特殊优势,呈现出鲜明的历史特征,为争取上海抗战及全国抗战的最后胜利,作出了重要历史贡献。

上海抗战与盟国侨民的关系值得关注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中国史学会原副会长熊月之指出,抗战时期的经历显著改善了上海社会中华人与盟国侨民之间的关系。太平洋战争的爆发,英美等国对日本的宣战,上海盟国侨民集中营的建立,颠覆了英美等国侨民先前在上海的地位,盟侨与华人社会的关系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集中营生活,让英美侨民得以平静地审视他们与华人社会的关系。华人社会对于集中营盟侨的无私救助,华人在与盟侨相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勇敢、友善、仁爱、诚信、无私的高贵品质,深深地让盟侨折服、感动。经过盟侨集中营这一苦难事件,让上海华人社会与盟国侨民成为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共同获胜的战友,也在情感方面空前地拉近了距离。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史林》编辑部主任徐涛认为,国民政府和上海社会对于抗日英雄、美国飞行员萧特的纪念有助于争取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的支持。萧特是中国抗日战争期间首位为国殉难的外籍烈士,具有特殊的历史地位。其英勇就义不仅当时引发国内外广泛关注,日后更成为中国作为国际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的重要个案。萧特以生命践行人道主义精神,其个人牺牲不仅被铭刻于中国的国家记忆中,更成为中国抗战史中不可或缺的跨国维度象征。

在浴血抗战中赓续中华文明、建设现代中国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上海市历史学会副会长瞿骏认为,在中国全民的浴血抗战中,中国共产党作为中流砥柱,将总结、继承中国历史的珍贵遗产与党的前途深度结合了起来。在此基础上,立足中华文明的赓续,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初步展示出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特质。赓续中华文明的努力除了由政治力量推动,亦由一批在艰难时势下,仍对中华文化有着“温情与敬意”的学者来推动。自清末以来,中国历史、中国文化在某些知识分子的认知里,距离他们理解的所谓的真正“文明”甚远,经常大加批判,然后欲全面清除。在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为国人提供了坚持抗战的精神力量。爱国学者在抗战中克服重重困难,写出了很多著作弘扬中华文化、赓续中国文明,为中华“现代建国”事业添加了属于读书人的厚重一笔。

 

来源:上观新闻,2025-08-28

作者:叶斌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