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五载风云激荡,深圳经济特区的成长史是一部浓缩的中国改革开放实践史。从南海之滨的边陲小镇到屹立世界的创新之都,这座城市始终肩负着为国家探路的历史使命。回首奋斗历程,“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已融入城市基因,印证着“发展是硬道理”的深刻实践。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深圳的坐标被赋予全新维度——作为经济特区,需在制度型开放中提供新经验;作为先行示范区,要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树立城市典范;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更需在深化区域协同中破解制度性壁垒。三重使命的叠加,要求深圳以更高站位审视当下挑战:如何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创新能级跃升、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高水平开放与安全发展的动态平衡?回答这些时代课题,正是深圳续写改革新篇的历史责任。
一、理论逻辑:深圳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层意蕴与实践启示
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与试验田,其发展历程蕴含着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逻辑与实践密码。这座城市从诞生之初就肩负着破解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融合命题的历史使命,如今更承载着展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制度优越性的时代重任。理解其深层关联,需要从国家战略、治理创新与文明形态等多个角度展开。
(一)国家战略体系的政治承载
深圳的核心价值在于成为国家战略落地的关键支点。回溯历史,这里曾以“三来一补”产业验证了经济特区的可行性;在新时代坐标系中,中央赋予其三重定位形成战略闭环——经济特区要探索制度型开放新路,先行示范区须构建“五位一体”发展范式,大湾区核心引擎则承担区域协同创新的破冰任务。深圳的实践生动践行了习近平经济思想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部署:前海探索的跨境规则衔接彰显“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结合”的治理智慧;光明科学城贯通产学研的机制创新诠释科技自立自强的实现路径;坪山保障房与商品房共享优质配套的实践则成为共同富裕的城市注脚。深圳的独特功能正体现在将国家愿景转化为可操作的制度方案,形成连接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的战略转化中枢。
(二)治理创新:探索超大城市中国式现代化治理新路径
面对土地开发强度全球领先、人口结构多元复合等超大城市共性难题,深圳正重构城市治理的逻辑链条。创新“统租统管+嵌入式服务”破解空间矛盾,建立人脸识别三权分置体系平衡技术伦理,首创居住证梯度赋权促进社会融合。这些探索构筑起全周期治理的实践样本,为破解“城市病”贡献兼顾效能与温度的深圳实践。
(三)道路自信:诠释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质
深圳的历史性意义更在于创新现代化发展的中国叙事。当西方某些理论宣称效率与公平不可兼得,深圳以人均GDP全国领先同时保持较低水平收入分配差距的现实,证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突破“增长悖论”的可行性;当传统发展观割裂经济与生态,这座城市工业总产值持续居全国城市首位却实现单位GDP能耗连年下降,在大沙河生态修复工程中书写“两山理论”的城市篇章;在全球技术竞争深化的背景下,河套深港实验室的冷冻电镜在跨境自由流动中产出前沿成果。正如在中央授权框架下探索跨境商事纠纷解决机制的创举所昭示:中国道路的内在特质体现为一种融合与平衡的智慧——它积极借鉴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上的有效性,同时依靠社会主义制度引导资本服务于更广泛的社会目标;它热情拥抱技术革新带来的机遇,并通过法治框架对技术应用进行有效规制,避免潜在风险。这种辩证统一的实践哲学,为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实践脚注。
二、实践路径:构建先行示范区引领下的三位一体发展新格局
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逻辑,深圳需构建经济特区、先行示范区与大湾区协同的三维实践体系。
(一)深化改革开放:打造制度型开放新高地
深圳经济特区的核心使命已在历史坐标系中完成关键转型,从政策红利的单向输入口升级为制度创新的制度型开放集成平台。这一跃迁的本质在于新时代的开放已超越关税减免、市场准入等传统维度,深入至跨境数据流动、知识产权保护、专业资格互认等制度层面的系统集成。深圳的特殊价值,恰恰体现在能以“一国之内”的治理优势率先突破国际规则壁垒,在中央赋权的改革框架下探索制度型开放的中国路径。
当前的主攻方向需聚焦三组关键命题:其一是构建分级分类跨境数据管理体系,破解要素流通的制度性梗阻。其二是重塑标准对接的转化中枢。针对粤港澳三地职业资格互认的“玻璃门”,可探索在法律、建筑、医疗等民生领域建立职业能力等价评估体系,在粤港澳大湾区卫生健康合作框架下试点香港执业医师在特定医疗机构开展跨境诊疗的备案制管理。其三是构建风险防控的压力测试机制。通过设立企业合规“沙盒监管区”,允许在前海试水离岸贸易的新型结算工具;同时完善对跨境金融创新的宏观审慎评估框架,建立创新容错与风险熔断的动态平衡模式。
(二) 聚焦高质量发展:塑造五位一体协调发展新优势
先行示范区的内核要求深圳在高质量发展赛道上实现从单一领跑到系统示范的质变,这意味着必须同步破解创新浓度、空间效能与民生温度的复合方程。在科技创新维度,核心矛盾在于打通基础研究向产业转化的“惊险通道”。当前需重构科研组织逻辑,建立企业主导的“需求引导型”联合攻关体,由深圳的链主企业提出前沿命题,高校院所承接基础研究;同时深化科研经费“负面清单”管理改革,允许科学家自主调整资金用途方向与周期。
空间治理转型则面临更复杂的多重约束。深圳面临将土地紧约束的物理劣势扭转为精明增长的制度优势,推广“统租统管+模块迭代”的城中村有机更新模式,通过国企平台整租连片物业,保留保障性居住功能的同时嵌入社区食堂、托育中心等小而美设施;同步推动工业区块线提质增效,探索协议置换加容积率奖励政策,引导低效厂房向研发总部转型。这种空间重构不仅破解职住分离的城市病,更在寸土寸金的背景下再造出支撑创新的多功能复合空间载体。
民生福祉领域的关键在于破除公共服务供给的体制机制障碍。制度创新的靶点指向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针对2000万实际管理人口结构,建立以社保年限与纳税贡献为基准的梯次共享机制。例如在教育领域,居住证持证人连续缴纳社保满两年可享受义务教育学位保障;医疗保障实现社区医院全覆盖的常住人口服务包;住房保障则打通“人才房-公租房-共有产权房”的流转通道。这种制度安排以增量改革避免资源挤兑,使“幼有善育、学有优教”的愿景照进不同群体的现实。
(三)强化核心引擎:深化粤港澳大湾区规则衔接与融合发展
深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枢纽,其战略价值不仅在于地理区位的中心性,更在于破解“一国两制”、三个关税区、三种法律制度背景下要素流通的制度性梗阻。这种枢纽功能的本质,是要在保持制度差异的前提下构建区域协同的“最大公约数”,通过制度创新转化主权边界为发展梯度。当前的关键突破点需聚焦三方面的衔接:基础设施的硬联通是物质基础,规则的软联通是效能核心,人心的融通则是可持续保障。
在物理联通方面,需超越传统基建思维转向功能协同网络构建。深中通道的通车不应仅视为交通工程,而应成为珠江口两岸产业的产业功能协同轴——配套建设前海与翠亨新区的产业协作云平台,实现深圳科创成果在中山半小时产业化转化。西丽高铁枢纽则要打造为湾区资源调度中枢,以“高铁+城际+地铁”三网融合模式压缩时空距离,使香港科技园与光明科学城形成一小时创新生活圈。这些工程的意义远超设施本身,它们实际在重构区域经济地理版图。
规则衔接的突破更为关键。深圳可在中央授权框架下,探索制度差异转化为创新势能的特殊机制。在河套试点科研跨境自由港机制(含联合清单/执业认证)。同时,打通港澳青年“引育留”的闭环通道,建立港澳青年“引育留”全链条服务体系。
人文融合的深层支撑在于创新共同体的培育。这既是人力资源的流动,更是创新文化的交融。当香港青年设计的智慧医疗方案在东莞转化量产,澳门青年的文旅IP通过横琴走向内地市场,大湾区才真正成为利益共同体与命运共同体。当制度枢纽功能充分激活时,深圳既是资源流动的集散节点,更是创新规则的翻译转化器——探索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的可行路径,将国家战略转化为区域动能。
三、支撑保障:筑牢先行示范区建设的系统性制度基础
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范例,需通过系统性制度创新筑牢根基。这套保障体系的核心在于构建市场活力激发、空间治理优化、风险防控协同的三角支撑结构。在营商环境方面,深圳正探索企业合规治理的激励与容错的平衡机制——既以负面清单明确底线红线,又通过科研免责、柔性监管释放创新张力,使制度成本转化为创新动能。面对全球最严峻的土地紧约束挑战,空间治理需打破传统路径依赖:建立存量提质加飞地协同复合模式,通过容积率奖励政策撬动旧工业区迭代新生,依托深汕特别合作区探索研发与制造跨区域联动机制,在存量中拓增量、从约束中创空间。风险防控体系的构建则更需前瞻视野:建立跨境金融宏观审慎与微观合规双轨监管机制,对数据跨境流动实行分级分类动态管理,以制度韧性护航高水平开放。这些探索的本质,是将改革从碎片化突破转向系统集成,形成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承重墙”。
使命跃升与改革自觉:新征程上的国家担当
深圳四十五载的实践昭示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制度创新的持续攻坚。面对高质量发展中的创新瓶颈、治理挑战与开放平衡课题,深圳须肩负起三重使命的政治责任:以制度型开放破解要素流通壁垒,以系统治理重塑空间效能与民生温度,以规则衔接深化大湾区协同效能。这些探索的本质,是将顶层设计转化为实践路径的方法论创新,彰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韧性。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嘱托,深圳要“走在前列、勇当尖兵”。这要求我们以历史自觉赓续改革基因,以理论自觉深化规律认知,以实践自觉突破深水区约束。当改革从政策突破升维为制度建构,当开放从要素流动深化为规则创新,深圳便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关键注脚:在守正中创新,于集成中示范。
来源:深圳特区报,2025年08月26日
作者:干春晖,上海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