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拓宽留学渠道,吸引人才回国,支持创新创业,鼓励为国服务”的战略导向,上海有必要在深化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过程中进一步支持留学人员来沪创新创业。
制度创新:构建需求穿透型政策供给体系——
近年来,传统人才政策陷入边际效益递减的困境。海归人才创新创业的核心诉求已从基础补贴转向系统性制度保障,要以精准化思维重构政策逻辑。
比如,需要的不仅是补贴,更是离岸创新制度红利,包括跨境研发的合规通道、技术转化的容错机制、产学研协作的规则设计以及知识产权保护、跨境数据流通便利化、风险共担机制等系统性制度保障。
由此,唯有将“物理国界”转化为“制度接口”,才能真正释放海归人才的全球创新势能。建议在临港新片区探索新机制,通过海归团队数据跨境流动“白名单”、海外设备通关绿色通道等制度创新,将全球创新要素高效导入本土创新生态。重点解决海归创业面临的“两头在外”困境,建立跨境研发费用分摊、海外知识产权境内确权等配套机制。
生态赋能:打造全链条协同创新网络——
海归人才的独特优势在于“双栖性”:既熟悉国际技术前沿动态,又深谙本土市场运行规律。但若缺乏协同网络支撑,则易陷入“技术孤岛”困境。
可借鉴海外先进经验,将技术转化从“线性流程”升级为“生态循环”,让海归人才的“双栖优势”真正转化为创新动能。在中试转化阶段,联合头部企业共建共享实验室,推行“技术服务+股权置换”模式,实现资源高效复用。在商业化阶段,试点“离岸项目制”,允许跨境团队按贡献分配知识产权收益,并通过“双轨制”管理实现境内研发与离岸数据互通,吸引国际资本与本土产业链资源双向流动。
来源:解放日报,日期:2025-08-26
作者:曹祎遐,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庄舒涵,复旦大学创业与创业投资研究中心研究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