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⑥】聚焦全球科创资源 打造人才聚集高地

日期:2025/08/11|点击:14

编者的话: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是党中央赋予上海的光荣使命和重大责任。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上海考察指导工作,要求抢抓机遇,以服务国家战略为牵引,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7月7日,中国共产党上海市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上海市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为国担当勇为尖兵深化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意见》,明确了新征程上深化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全会提出,要切实增强为国担当、勇为尖兵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更好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科技强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已有11年建设历史的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正肩负着新使命,步入崭新阶段。

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宣传部、上海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研究中心联合《上海宣传通讯》推出一组专家文章,总结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成果、经验,并提出建议。


聚焦关键领域,增强全球协同攻坚能力

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新材料、空天信息等关键领域成为全球竞争焦点。上海持续强化在这些领域的全球创新协同布局,提升在核心技术突破中的制度话语权和引领力。近年来,上海加快建设人工智能创新生态示范区,汇聚商汤科技、微软亚洲研究院等,打造全球研发协作平台。例如,张江高科技园区在生物医药领域深化与勃林格殷格翰、阿斯利康等跨国企业合作,构建早期研发—技术转化一体化机制;中法遥感卫星等项目进一步拓宽了跨国合作的新维度……通过引导科研机构建设国际联合实验室、参与全球标准制定、推动多边科研协作机制,上海正在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合作体系,成为国际科创网络的关键节点。

打造开放平台,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

近年来,上海持续加强国际合作平台建设,强化平台体系的国际化承载功能和链接能力。例如,张江实验室与麻省理工学院、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等联合攻关纳米材料、分子医学等领域的前沿课题,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成果。目前,上海外资研发中心累计达591家,包括辉瑞中国研发中心、默克应用实验室、GE中国科技园等国际研发网络节点。这些平台以开放姿态集聚全球高端人才、技术与资本资源,成为连接全球与本地的重要桥梁。

支持青年成长,激活创新第一动力

青年科技人才是未来国际科技竞争的核心资源。近年来,上海在青年人才发展支持方面不断创新,着力营造有利于青年科研人员成长的制度环境和生态场景。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构建“科研经费+实验平台+导师引领+国际交流”全链条支持体系,推动青年人才在关键领域展开原始创新探索。张江科学城、上海临港新片区打造“启动资金+共享设施+孵化通道”的一体化创业环境,助力青年创新团队在绿色能源、智慧医疗等领域实现成果转化。

提升引才效能,构筑全球人才集聚高地

全球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上海已初步形成从“引得进”到“留得住”“用得好”的全链条国际人才体系。“浦江人才计划”“创业在上海”等政策持续升级,吸引诺贝尔奖得主、知名专家、国际高校PI(编者注:principal investigator,指主要研究人员)来沪发展,推动基础研究与技术转化双轮驱动。上海高校与剑桥大学、东京大学、帝国理工等联合建设“双学位+科研实训”培养模式,打造全球科技人才共同体。上海从入境手续、子女教育到住房支持,提供“全流程、全周期”的智能化服务,不断增强城市的国际人才吸引力。

深化产教融合,推动人才供需结构转型

产业升级呼唤教育体系变革。上海积极构建“高校+科研机构+龙头企业”的“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例如,同济大学依托中德工程教育平台,与宝马、博世等企业共建课程与实训体系,培育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上海交通大学联合上汽、华为共建智能汽车软件园实践中心,实现课程共建、实训贯通、就业直通。上海临港新片区出台的《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提出,到2027年建设超过50个产教融合培育基地,构建“机制+平台+资源”高度协同的育人新生态。通过加强校企联合培养、跨国合作育才,上海正加快形成更加开放、前瞻和精准的人才供给体系。

链接全球网络,打造科创国际枢纽

上海以积极的姿态对接国际创新体系,提升了在全球科技协同中的平台主导力和生态组织力,通过系统构建开放合作平台、引导高端人才汇聚、推动青年科创生态完善、重塑产业人才结构,逐步形成覆盖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与人才流动的全球创新完整链条。这是建设世界级科技创新中心的关键路径,也是增强国家科技战略支点功能的重要使命。上海正在全球创新网络中持续拓展边界,成为具有引领力、凝聚力与辐射力的国际科技创新核心城市。


来源:《上海宣传通讯》2025年第15期

作者:张美星,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上海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本文得到上海市软科学研究基地——上海市科技统计与分析研究中心支持

文字:张美星|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