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是党中央赋予上海的光荣使命和重大责任。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上海考察指导工作,要求抢抓机遇,以服务国家战略为牵引,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7月7日,中国共产党上海市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上海市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为国担当勇为尖兵深化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意见》,明确了新征程上深化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全会提出,要切实增强为国担当、勇为尖兵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更好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科技强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已有11年建设历史的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正肩负着新使命,步入崭新阶段。
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宣传部、上海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研究中心联合《上海宣传通讯》推出一组专家文章,总结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成果、经验,并提出建议。
多元协同赋能科创领航未来
上海紧紧围绕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目标,持续推进科创体制机制改革,积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汇聚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金融机构等多元力量,不断提升本土科创企业的创新活力与竞争力,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
聚焦企业主力军地位,打造科创活力源头
近年来,上海始终坚持把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着力培育壮大高成长性科技企业梯队,推动创新资源向企业聚集、向产业聚焦、向重点项目倾斜,不断提升企业在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引领作用。截至2024年底,上海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已突破2.5万家,科创活力持续释放。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企业脱颖而出。寒武纪、药明康德、中芯国际、联影医疗等本土企业成长为各自赛道的“单项冠军”和技术“领跑者”。
上海不断完善支持企业创新的政策体系。上海市科委、市经信委等部门联合实施“企业研发机构建设计划”,截至2024年底,上海布局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超过100家,有力支撑了企业在高端技术领域开展持续攻关。同时,针对中小企业初创期和成长期融资难、转化慢等“卡点”问题,上海探索“天使投资+政府引导+成果转化”的“三位一体”联动机制,加快打通从技术发明到商业化落地的关键路径,为科技成果高效转化提供全周期、全链条的支撑。
多元主体协同发力,构建融合创新生态
科技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上海持续推动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全要素联动的协同创新格局,加快打造开放高效、融合共生的创新生态系统。建设张江实验室、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等重大科技平台,引导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等优势单位与企业联合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实验室“冷板凳”上的原始创新加快转化为“热产业”中的现实生产力。
金融资本、平台服务与应用场景等创新要素加快融合。上海技术交易所、张江国创中心、张江火炬孵化器等平台构建起涵盖“技术对接—成果转化—股权投资”的全流程服务体系;大型企业通过开放创新生态和“揭榜挂帅”机制,带动更多中小企业嵌入主流供应链;各类专业化众创空间和开放测试平台为初创企业提供真实环境中的试验验证与快速迭代支持。以上海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区为例,已集聚特斯拉、百度、上汽等龙头企业及数百家配套单位,构建起“政策支持+平台供给+应用场景”的“三位一体”的创新生态,成为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即刻应用的典范样板。
深耕重点产业赛道,培育本土科创领军力量
上海紧紧锚定高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一“主战场”。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领域,上海已基本形成全国领先的创新链布局和产业链体系,2024年,三大产业总产值突破1.8万亿元,占全市GDP比重持续上升,成为拉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在未来产业布局上,上海加快前瞻性技术与新兴产业融合发展,聚焦量子科技、氢能、新材料等关键方向,推动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快速崛起。上海临港新片区、松江G60科创走廊等重点区域正加快打造未来产业集聚高地,培育形成新的增长极和战略支撑带。
上海聚焦“硬科技”关键赛道,持续实施“高成长性科技企业倍增计划”和“科技领军企业梯度培育行动”,加快推动本地优质企业迈入“独角兽—上市公司—产业链龙头”的成长通道,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企业集群。根据胡润榜最新排名,2024年,上海新晋独角兽企业10家,新增数量位居全国第一;独角兽企业总数达到65家,稳居全国第二。上述企业大多分布在智能制造、新能源、高端装备、数字技术等关键领域,在细分赛道上具备明显的技术领先优势,为上海实现从“技术跟跑”到“集群引领”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上海瞪羚企业梯队也加速壮大。2024年,全市瞪羚企业总数达67家,超越美国旧金山跃居全球第一,进一步展现了上海在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成长领域的国际竞争力和引领力。
来源:上海宣传通讯,2025年第15期
作者:纪园园,上海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孟醒,上海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交通银行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