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③】马鹏晴: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上海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路径

日期:2025/08/06|点击:11

编者按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是党中央赋予上海的光荣使命和重大责任。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上海考察指导工作,要求抢抓机遇,以服务国家战略为牵引,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77日,中国共产党上海市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上海市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为国担当勇为尖兵深化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意见》,明确了新征程上深化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全会提出,要切实增强为国担当、勇为尖兵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更好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科技强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已有11年建设历史的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正肩负着新使命,步入崭新阶段。

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宣传部、上海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研究中心联合《上海宣传通讯》推出一组专家文章,总结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成果、经验,并提出建议。

 

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上海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这一重大论断深刻阐明了新质生产力在新时代发展中的关键地位。上海作为我国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载体,正以“全链条创新”重构城市创新体系,将科技创新策源功能转化为新质生产力。这种战略转型不仅关乎技术迭代,更是对创新范式、产业形态与发展模式的深层变革,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提供了重要启示。

创新生态系统重构:打破“孤岛效应”的制度创新

上海通过制度重构打破创新链条断裂带,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产业升级”的全过程全链条创新体系。在基础研究端,建立“揭榜挂帅”机制,将企业技术需求转化为科研命题,使90%以上的市级科技攻关项目源自产业一线;在成果转化端,创设“概念验证中心”,配备专职技术经纪人队伍,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在产业应用端,推行“反向路演”制度,由龙头企业发布技术需求,高校院所竞标解决方案,形成“研发即投资、成果即产品”的新生态。

这种制度创新的本质是构建“创新共同体”。例如,浦东新区生物医药产业联盟,将药企、医院和科研院所通过数据共享平台实现临床需求、研发资源和生产工艺的精准对接,原本需要5年的创新药研发周期压缩至3.5年。

产业范式迁移:数字技术重塑价值创造逻辑

上海抓住数字技术这个“最大变量”,推动产业价值链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在制造业领域,汽车产业通过建设“数字孪生工厂”有效缩短了产品研发周期,提升了设备利用率。在服务业领域,金融科技构建了“算法+场景”新模式,降低了小微贷款不良率,服务半径扩展至长三角全域。这种产业范式迁移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通过数字技术重组产业生态。

上海正在培育“数字基建+硬科技”的新型产业范式。临港新片区布局的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集聚了200余家核心企业,通过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供应链实时协同,提升了零部件本土化率。这种“数字底座+产业集群”的融合创新,使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突破20%,形成显著的“数字乘数效应”。

未来赛道布局:构建“技术预见+场景驱动”战略体系

在全球创新版图重构中,上海将战略支点放在新赛道竞争制高点。在技术预见层面,上海依托张江实验室、上海同步辐射光源、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等战略科技力量,在量子计算、脑机接口等领域构建起覆盖“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产业转化”全链条的“前沿技术雷达系统”,提前510年布局颠覆性技术。在场景驱动层面,利用超大城市丰富应用场景,建设全球首个5G智慧交通示范区、亚洲最大开放数据中心集群,通过“场景—数据—算法”闭环加速技术成熟。

这种战略布局产生显著的马太效应。在生物医药领域,上海凭借张江细胞产业园集聚效应,吸引全球TOP20药企设立研发中心;在人工智能领域,商汤科技、依图科技等本土企业通过城市治理场景锤炼,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上海临港新片区作为未来产业先导区,明确2030年目标为1000亿元。全市通过先导产业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布局,形成“技术突破—场景验证—产业爆发”的良性循环。

站在我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历史方位,上海的创新实践具有双重示范意义,对内验证了超大城市创新转型的可行路径,通过全链条创新破解“卡脖子”难题;对外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范式,以制度优势整合全球创新资源。

面向未来,上海亟须在以下三个维度持续突破:一是深化创新体制改革,建立“负面清单+备案制”的科研管理模式;二是强化数字基建赋能,建设国家级数据要素流通枢纽;三是完善未来产业培育机制,建立“种子孵化—中试放大—规模量产”的全周期支持体系。唯有如此,才能不断将科技创新策源功能真正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能,为强国建设提供战略支撑。

 

来源:上海宣传通讯,2025年第15

作者:马鹏晴,上海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研究中心特约高级研究员、《金融发展》编辑部主任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