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②】朱平芳、于云云:抢抓新范式转型机遇 强化创新策源能力

日期:2025/08/06|点击:12

编者按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是党中央赋予上海的光荣使命和重大责任。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上海考察指导工作,要求抢抓机遇,以服务国家战略为牵引,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77日,中国共产党上海市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上海市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为国担当勇为尖兵深化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意见》,明确了新征程上深化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全会提出,要切实增强为国担当、勇为尖兵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更好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科技强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已有11年建设历史的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正肩负着新使命,步入崭新阶段。

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宣传部、上海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研究中心联合《上海宣传通讯》推出一组专家文章,总结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成果、经验,并提出建议。

 

抢抓新范式转型机遇  强化创新策源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强调,科学研究正向“四极”(极宏观、极微观、极端条件、极综合交叉)方向发展,标志着人类认知范式与科研组织模式正面临系统性变革,需加快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上海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承载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已进入从“搭框架”向“提功能”跃升的关键阶段。面对“十五五”时期科技范式转型与城市能级提升的双重机遇,上海正以胸怀“国之大者”的站位,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为国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有力支撑。

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激活全要素赋能

人才培养是连接教育体系与科技创新生态的关键纽带。要通过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培养复合型人才,精准支撑科技前沿突破与成果转化;同时,以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应用反哺优化教育内容与培养模式,形成“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有效激活全要素创新动能。当前,上海创新要素间的“化学融合”仍显不足,未来要强化“三位一体”的生态基座,深化产教融合与科教融汇,推动创新要素重构及生态网络延展。

一是推动高校学科专业重构及行业特色高校“再行业化”,建立“学科集群—产业需求”动态映射机制,引导行业特色高校聚焦行业前沿技术和关键问题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实现学科链与产业链精准对接。

二是重构科技人才评价与激励体系,坚持市场导向评价,构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业孵化”的分类人才评价体系,设立产业教授席位。

三是深化教育体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学研协同制度改革,突破政策协调、项目统筹、资源配置部门壁垒及社保互认、职称互评等制度瓶颈,最终形成“知识溢出—技术转化—商业变现”的正向循环,为创新生态注入持续动能。

以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化加速全链条创新

实现“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产业应用”的全链条创新闭环,完成“从0100”的全过程创新,才是真正构建了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策源能力。当前,上海在科技服务支撑体系方面亟须深化“强主体、补链条、改机制”的“三位一体”改革。

 

一是强化未来产业衔接。聚焦量子科技、生物制造前沿领域,深化未来产业“试验场”建设,加速技术产业化。

二是完善孵化服务体系。强化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基地及孵化器的高质量建设,构建“概念验证—中试熟化—市场测试”三级孵化体系,推进孵化器向专业化、市场化、全球化转型,建立“产业基金+孵化器+产业集聚区”联动机制,推动成果穿越“死亡之谷”。

三是优化科技服务业态。培育技术转移机构和科技服务巨头,搭建国际技术交易平台;整合专家资源构建新型智库网络,推动服务数字化;强化科技金融支撑,完善风险投资机制,构建国际化、数字化、智能化的科技服务生态。

以体制机制创新集成化推进新范式转型

面对AI革命与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新机遇,上海要以体制机制创新集成化推进科技创新范式转型,突破传统科研范式及管理范式瓶颈,通过科研管理范式的战略重构、科研范式的代际跃迁、要素配置的深度变革与创新生态的位势提升等,形成“策源强、转化畅、生态优”的科技创新范式。

一是建立新型举国体制的上海路径。重构科研管理模式,升级“揭榜挂帅”与“赛马机制”,探索上海特色的DARPA(编者注:指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所采用的科研管理模式,被认为是颠覆性创新的典范),赋予项目经理人充分的技术路线决策权、经费调配权和团队组建权,深化“企业出题、校企同答、市场阅卷”闭环机制。

二是加强AI应用与治理。推动AI与数据双轮驱动,构建“科学数据—AI模型—场景应用”的“三位一体”研发体系,推动大科学设施、具身智能训练等数据开放共享,发展多模态科学辅助模型,强化新技术应用场景开放。

三是深化要素配置改革。深化数据资产运营建设,建立数据资产登记评估体系,促进科研数据确权与价值变现,完善覆盖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的耐心资本供给,破解轻资产融资难题,全面激活创新要素流动。

 

来源:上海宣传通讯,2025年第15

作者:朱平芳上海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于云云上海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上海科技咨询有限公司项目评估员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