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新闻

我院举行《国际城市蓝皮书(2025)》首发式暨“全球化分化与全球城市发展新逻辑”研讨会

日期:2025/07/04|点击:11

2025年6月24日下午,《国际城市蓝皮书(2025)》首发式暨“全球化分化与全球城市发展新逻辑”研讨会在上海社会科学院101会议室举行,此次首发与研讨得到上海社会科学院重大科研成果发布资助。

研讨环节,陈向明(美国三一学院都市研究系主任、复旦大学特聘教授)、焦永利(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授)和《国际城市发展报告》主编团队屠启宇研究员、苏宁副研究员、李娜研究员五位专家学者,围绕全球化转型背景下全球城市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从全球化、国家道路、区域化和全球城市的新内涵四个维度开展深度对话。

全球化方面,与会专家一致认为,逆全球化与新型全球化将共存。“全球南方”国家对逆全球化和价值链重组持疑,对全球化是否终结缺乏共识。“一带一路”倡议被视为新型全球化的萌芽,而区域化则是全球化弱化下的新趋势,城市区域发展的“通道化”与“廊道化”正在重构全球城市网络。

国家道路方面,与会专家指出,全球化博弈深刻影响着不同国家的定位。以中国“双循环”战略为例,中国政策从“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再到强调韧性,反映了我国面对全球化变化所采取的动态调整政策。全球化深刻影响着全球城市网络的分布、功能和发展路径,而全球城市作为核心节点也在塑造全球化特点,中国全球城市的崛起离不开国家力量的持续注入。

区域化方面,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区域化正从行政区一体化发展为制度融合。区域化是全球趋势,但仍存在制约一体化的因素,以中国为例,存在“地方政府锦标赛”等制约因素,区域协同潜力有待挖掘。当前区域化已转向创新协同,但跨省财税协调是最大难点。中国区域战略也在调整,国家层面正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融合联动,但需注意区域化的多元性与复杂性。

全球城市新内涵方面,专家们肯定了“全球城市”作为城市发展标杆的成功,但也指出“全球城市”在全球化4.0背景下发展动能面临不确定性的现状。专家们提出,可以以“包容之都”“机遇之都”等概念扩充“全球城市”内涵。城市可通过绿色化与数字化在全球治理中抢占新赛道,增强引领力。超越“全球城市”概念的一个方向是将“理想城市”相关描述作为综合框架,强调技术进步与代际变化驱动。同时,也可借鉴早期世界城市(如唐朝长安)的文化与贸易传统,融合现代创新,重塑全球城市角色内涵。

关于全球城市的相关理论与实践方面,与会专家认为,全球城市软实力更难塑造但更稳定,代表着思想、制度和文化的高度。全球城市是一个历史过程,其地位的巩固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全球城市“腹地”并非局限于本国,可能拓展为更大范围乃至全球。

五位专家围绕“全球化分化与全球城市发展新逻辑”展开深度对话

针对全球化4.0下中国政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专家们提出,2030年是全球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关键节点,“弱全球化”和“非全球化”将是常态,当前全球化收缩与战争、地缘政治博弈、疫情等外部冲击密切相关,安全考量压倒了跨国交融意愿,中国“十五五”规划目标要主动适应全球化4.0的长期持续。上海需以“微调”为基调,重点在体制机制和外部资源配置方式上改革。上海在未来大国博弈中的定位至关重要,若能打造成为链接中美乃至全球的“新桥梁”和顶尖人才的“蓄水池”,将在新一轮发展中占据战略高地。

来自新华社、文汇报、人民网、中国新闻社、中国日报、社会科学报等机构的媒体记者参加了会议,并围绕讨论会内容与在场专家进行了交流沟通,会议内容得到相关媒体的跟踪报道。

《国际城市蓝皮书(2025)》

文字: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