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衡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
当好龙头
读懂中国,关键要读懂中国式现代化。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权衡说:“中国式现代化既有世界各国现代化共同的特点,同时也彰显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14亿人口全部覆盖的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对世界发展来讲,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权衡认为,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的顺利推进,就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从改革的目标来讲,要继续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一步通过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创新,把国家的制度优越性转化为治理效能和治理活力。他说:“只有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全面创新。”
读懂中国,读懂中国式现代化,也要了解国际环境的变化。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权衡表示,在这样的背景下,需要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来应对外部的各种挑战和问题。上海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怎么样发挥好作用?就是要紧紧围绕“五个中心”目标来进一步提升城市能级,聚焦经济体制改革,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
刘亮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跟随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刘亮的脚步,走进上海期货交易所交易大厅,大屏幕上跳动着红色、绿色相间的数据,这些指导企业投资交易的“上海价格”在国际舞台上正发挥越来越大的影响力。
“中国式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需要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而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要求,就是要提高生产要素,特别是生产资料、资本和劳动力等在资源配置中的效率。”刘亮说,上海作为全球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集聚了包括上海期货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在内的15个金融要素市场和金融基础设施交易平台,对资源配置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上海也在积极打造国际金融中心的升级版,金融产品不断推陈出新,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更大活力。
刘亮表示,新质生产力作为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的先进生产力形态,正成为指导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对于上海未来产业规划提出了进一步要求。未来,上海在“四大功能”强化、“五个中心”建设过程中,都要求进一步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国际国内双循环的关键节点和重要枢纽链接,上海将在中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先行者和排头兵。
彭羽
为国家试制度探新路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在过去十多年的实践中,上海自贸试验区一直是中国推动高水平制度型开放的重要平台。”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上海自由贸易区研究会副会长彭羽说。
“在投资领域,通过自贸试验区试点的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改革,我们见证了中国第一家外商独资的汽车企业——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的设立。”彭羽说,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下,把对外资准入存在禁止和限制的措施列入清单,没有列入清单的领域全部对外资开放,大大增加了外商投资中国市场的透明度和政策可预见性。在贸易领域,上海以自贸试验区为制度创新载体,率先探索推出上海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试点。
彭羽认为,全球化进入“数字促进贸易”新时代的背景下,在上海的跨国公司总部机构及存在跨境业务往来的制造和服务型企业,都存在普遍的跨境数据流动需求,为更好地推动在沪企业跨境业务的高效开展,兼顾跨境数据流动中安全、便利的平衡,去年临港发布全国首批数据跨境场景化一般数据清单,今年2月又发布了数据出境的负面清单,形成数据出境“负面清单+操作指引”的上海模式。上海自贸试验区运行十多年来,在制度创新的推动下,各类经营主体活跃,外资不断涌入。
郑崇选
提升文化软实力,打造文化自信自强的上海样本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跟随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郑崇选行走这座城市,感受文化软实力带来的城市活力,见证中国式现代化的上海文化实践。
郑崇选认为,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充分说明了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他说,上海文化在历史演进的传承创新中构建起城市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品质,积淀为文化自信自强的丰厚资源,红色文化锻铸了上海文化的精神灵魂,海派文化彰显了上海文化的开放包容,江南文化涵养了上海文化的气韵品格,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已经无处不在地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历史文化遗产不仅“活起来”,而且做到了“火起来”。
登上武康大楼楼顶,换个角度俯瞰街区Citywalk人群。郑崇选说,武康大楼及其所在的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正是践行“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的很好案例,让市民和游客不仅看到历史建筑,更能感受到传统与现代和谐共存的诗意生活和城市温度。“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海书展、上海市民文化节、‘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等等,一个个熠熠生辉的文化品牌是上海文化繁荣发展的显著标识。”同时,类型多样的演艺新空间催生城市文化新生态,上海的演艺市场在数量和质量上领跑全国,火出了演艺产业改革创新的“上海样本”。
邓智团
践行人民城市理念
开创人民城市建设新局面
“上海积极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以实际行动诠释人民城市理念的深刻内涵,人民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行走在杨浦滨江的“秀带”间,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研究员邓智团深有感触地说,人民城市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城市层面的集中体现。
邓智团说,人民城市建设将宏观的国家发展方略与中观的城市建设实践紧密相连,是新时代新征程上推进城市现代化的总揽。一方面人民城市建设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这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精心而细致地具体落实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积极推动产业升级与创新发展,为城市的繁荣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不断完善基层民主制度,拓宽市民参与城市治理的渠道。传承弘扬本土文化,丰富市民的精神生活。全力构建公平、公正、包容的社会环境,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坚定不移地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提升城市的生态品质。
“另一方面,人民城市建设始终如一地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人民的需求作为建设的导向,将人民的福祉作为追求的目标,将人民的参与作为前进的动力,让城市真正成为人民美好生活的坚实依托。”邓智团表示,人民城市建设在城市层面上全面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城市建设和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市民。
周冯琦
转角见美
让“绿意”触手可及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近年来,上海始终将新发展理念贯穿于城市总体发展战略,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之路,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深入推进绿色低碳发展转型和美丽上海建设。”上海社会科学院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周冯琦表示,随着大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生态空间品质明显改善,市民满意度显著提升。
周冯琦指出,统筹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优化空间布局结构和提升城市功能,是上海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转型、生态惠民的重要举措之一。比如,位于闵行的浦江第一湾公园建成开放,正是上海通过工业用地调整和城市功能优化,实现绿色低碳发展转型的一个缩影。
同时,全民参与,多元共治,是上海推进绿色低碳发展转型的重要举措之一。为推进落实“双碳”目标要求,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上海加快推进碳普惠体系建设。激励企业积极行动,减少过度包装,分类回收处置可再生利用的各种资源,促进循环经济体系建设。
“规划建绿、见缝插绿,也是上海拓展生态空间建设美丽上海的重要举措。”周冯琦说,上海“十四五”规划期末要建成千座公园城市,坚持大、中、小公园并举,建设城市公园、口袋公园、乡村公园、郊野公园。建设市民身边的口袋公园,打造15分钟生活圈,可以更好地满足市民日常游玩、休闲所需,实现“推窗见绿,出门入园,转角见美”。
陶希东
打造高水平安全韧性城市
给群众“看得见”的安全感
近年来,如何打造安全韧性城市,已成为摆在世界各国各大城市面前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战略议题。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陶希东说,上海坚持技术和制度双轮驱动,打造最安全、最有韧性的城市之一,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超大城市治理新路。
走进基层治理“窗口”静安区临汾路街道,跟随陶希东一路探访。从24小时不打烊的“数字小屋”、餐食丰富的社区食堂、为老服务中心,到党群服务站、城运管理中心、电梯应急服务中心、社区安全中心……“街道聚焦基层治理痛点难点问题,以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为导向,通过技术赋能,创新实践数字化治理新路。”陶希东说,通过构建基层社会治理的“数字全景图”,街道不断创新多样化的应用场景,增强了社区家园的“数字温度”和基层问题发现能力、应急处置能力,在家门口给老百姓提供高品质生活。
陶希东认为,构筑安全韧性城市是一项复杂、多元的系统工程,既要注重设施、场所、空间等硬韧性的建设,又要注重制度、文化、治理、技术、服务、管理等方面的软韧性支撑,更要有政府、市场、社会、民众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和跨界合作,尤其是城市治理要始终站在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提高城市服务水平,健全城市应急体系,加大科技应用,积累地方经验,以强大的社会凝聚力,切实增强居民、社区应对突发灾害的能力水平,发挥应有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来源:文汇报,作者:王蔚,日期:2025-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