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专家视点

孙立行:诋毁指责站不住脚

日期:2025/04/30|点击:11

一段时间以来,美方频繁将中国金融开放和汇率政策问题作为施压工具,认为中国在金融开放方面尚不充分、外资准入存在诸多限制,并指责中国“操纵汇率”,以获得不正当的贸易竞争优势。

《关于中美经贸关系若干问题的中方立场》白皮书详细列举了在过去十多年里中国金融开放的多项举措及其成效,证明美方的相关指责在事实和逻辑上均站不住脚,更多是出于转移国内经济结构性矛盾的目的以及为加征关税、实施贸易保护制造谈判筹码。

近年来,中国累计推出超过50条金融业自主开放措施,涵盖银行、证券、保险等全领域,并大幅放宽金融服务业外资市场准入限制。目前,境外24家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及近半数全球最大保险公司均在华设立机构。同时,美国是中国服务贸易最大逆差来源地,逆差规模总体呈现扩大趋势。自2017年以来,美方对华金融服务出口始终保持在40亿美元以上。

白皮书指出,中方在有序扩大开放、加强风险防控的同时,积极推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中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的有管理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日趋市场化。2024年,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量达41.14万亿美元,人民币汇率年化波动率保持在3%4%,与国际主要货币相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亦多次承认中国汇率政策的透明度,并公开表示人民币汇率基本反映经济基本面,不存在系统性低估。

进一步看,在金融开放领域,美方既是“规则制定者”,又是“规则破坏者”。一方面,要求中国加速开放金融市场;另一方面,监管部门对外资机构的审查标准模糊且常以技术性条款限制经营活动,导致中资金融机构投资意愿大幅下降。

尤其荒诞的是,美方一边指责中国未履行协议义务,一边却对自身承诺避而不谈。中美达成设立“汇率问题双边评估与争端解决工作组”的协议,承诺将双边汇率分歧问题纳入双方约定俗成的解决框架内,但美方始终未能积极推动构建一个具有约束力和执行力的争端解决机制。相反,拒绝重启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框架下的汇率磋商机制,并将所谓“人民币汇率低估”情况纳入反补贴调查,单边升级关税对中国施压。

扩大中美金融开放合作,既符合各自国家利益,更体现了全球经济治理的大国责任担当,为全球经济繁荣与国际金融市场稳定注入正能量。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中美不仅在贸易和投资领域具有合作基础,更在金融领域拥有互补潜力。在全球经济风险加剧的背景下,扩大中美金融开放合作,不仅有助于两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更对维护全球金融体系稳定、防范系统性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正如白皮书所指出的,中美解决问题和弥合分歧最好的方式是双方在相互尊重、平等互信的基础上寻求互利合作的路径。中美经贸关系绝非“零和游戏”,指责对方、诋毁对方于事无补,而要采取更加理性、积极且负责任的态度,以对等开放、规则互认、风险共担为原则,通过协商解决分歧。

就中美金融开放而言,可在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绿色金融等新兴领域扩大合作,在数字金融、网络安全与反洗钱等前沿领域加强技术标准互认与跨境监管协作,建立具有双边特色的争端解决及合作机制。通过制度与规则保障金融市场公平竞争,进而引导在更大范围实现互惠互利。

 

来源:解放日报日期:2025-04-29

作者:孙立行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