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上海】张晓娣:加快建设“全方位门户复合型国际航空枢纽”,提升国际航运中心能级

日期:2025/03/24|点击:11

一、上海打造“全方位门户复合型国际航空枢纽”的主要成效

一是基础设施扩容与多机场体系协同发展成效显著。通过浦东机场四期扩建工程等重点项目,持续提升枢纽保障能力。T3航站楼于202411月正式开工,设计容量5000万人次,预计2035年上海机场年客货保障能力将达2.2亿人次和740万吨。目前,上海已形成浦东、虹桥两大国际机场协同的多机场体系,年客货吞吐量分别超1亿人次和400万吨,位居全球城市前列。跨区域多机场体系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东方枢纽上海东站工程加速推进,机场联络线将于2024年底投运,进一步提升空铁联运效率。

二是国际航线网络通达性与服务能级持续提升。上海国际航空枢纽国际航班恢复至疫情前9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个百分点,可通达全球48113个国际航点,2024年前三季度出入境客流超2500万人次,同比增长112%。新增浦东至马赛等国际航线,加密“一带一路”沿线航班布局。国产C919大飞机以上海为基地累计执飞4288架次,运送旅客超58万人次。上海航空口岸通过智能货站、空运通等系统建设,实现物流成本降低10%、时效提升6小时以上。重视加强协同机制与全球合作深化枢纽影响力。2024年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签署《共建上海全方位门户复合型国际航空枢纽多方联合协调战略合作协议》,联合250余家国内外机构共商数智化发展,发布《中国机场发展指数2024》等成果。上海港与汉堡港等共建绿色走廊,国际航运中心排名连续5年稳居全球前三。

三是数字化转型引领智慧民航标杆建设。率先落地5G+数字孪生”智慧航空枢纽,建成“机场大脑实验室”和卓越工程师创新学院,实现运营态势可看可控。浦东T3航站楼引入AI赋能全流程自助服务,旅客通过智能终端可定制问讯、值机、安检等流程,国际出发大厅打造“飞鸟凌空”数字孪生景观。东航推出数字化飞行员健康管理平台,机场集团上线行李跟踪系统,2024年北外滩论坛发布的《上海机场大脑——多模态决策智能体》成为行业创新典范。

四是绿色低碳转型实践走在全国前列。上海空港社区提出“十六五”期间减碳100万吨目标,通过扩大新能源设备使用、建设高效能源系统实现转型。浦东T3航站楼采用节能设计,国际出发大厅天窗采光减少能耗。航空领域推广可持续燃料,2024年实现首次商业应用。上海港与汉堡港共建绿色航运走廊,完成国内首单国际航行船舶绿色甲醇同步加注,推动海运业去碳化进程。

五是空铁联运与综合交通枢纽功能突破。虹桥枢纽启用“东航空铁联运换乘服务中心”,高铁旅客可一站式办理值机和行李托运。浦东机场与东方枢纽通过轨道衔接,实现长三角“空铁联运”网络覆盖。T3航站楼创新“双主楼+交通中心”一体化构型,旅客换乘距离缩短至6-8.5分钟,90个近机位含31个可转换机位为国内之最,助力“360”运营目标。

六是高端航运服务与产业生态加速集聚。上海在航运金融、仲裁等领域实现突破:集运指数(欧线)期货成交额超3.84万亿元,居全球同类品种首位;2024年完成全国首例涉外海事临时仲裁案件,吸引外方将仲裁地由伦敦改为上海。支持航空高端制造,C919累计交付16架并编制规模化运行体系,国产邮轮“爱达·魔都号”服务超30万旅客,满意度达95%

二、上海全面提升国际航运中心能级、更好服务“五个中心”建设的战略方向

一是强化全球航运枢纽功能,支撑国际经济中心辐射能级提升。上海将进一步完善“海空双枢纽”基础设施网络,加快小洋山北侧综合开发、浦东机场四期扩建等工程,推动沪通铁路二期等集疏运体系建设,打造“水陆空铁”无缝衔接的立体交通体系。通过提升港口能级和航线网络密度,增强对长三角、长江经济带及“一带一路”的辐射能力,为国际经济中心提供高效物流支撑。同时,深化与长三角港口群协同分工,优化国际中转、沿海捎带等政策,形成全球供应链关键节点,助力上海成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

二是深化航运与金融、贸易中心融合,增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依托国际金融中心优势,上海将重点发展航运金融衍生品(如集运指数期货)、船舶融资租赁、航运保险等业务,吸引国际航运功能性机构和头部企业总部集聚。在贸易领域,推动国际航运与国际商贸规则对接,探索跨境贸易数字化结算与航运物流数据联动,提升“航运+贸易”一体化服务能力。通过构建“一单制”多式联运体系,降低跨境贸易综合成本,强化对大宗商品、高端装备等全球资源的定价权和调配权。

三是突出科技创新引领,赋能国际航运中心数智化与绿色化转型。围绕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定位,上海将加快智慧港口、绿色船舶、低空经济等领域技术突破,推动区块链、人工智能在航运物流场景的应用。支持洋山港智能重卡、无人码头等示范项目规模化运营,打造全球领先的“数字孪生港口”。推进绿色甲醇、LNG等清洁能源船舶加注设施建设,完善碳足迹监测体系,探索与国际接轨的航运碳交易机制,为全球航运低碳转型提供“上海方案”。

四是完善区域协同与全球合作机制,提升国际规则话语权。深化长三角航运一体化,建立港口群利益共享机制和标准互认体系,推动长江经济带航运数据互联互通。依托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等平台,主动参与国际航运规则制定,争取国际海事组织(IMO)等机构分支落地。探索与新加坡、汉堡等国际航运中心共建绿色走廊、数字航道,推动“上海标准”国际化。通过强化与国际组织的战略合作,增强在全球航运治理、争端解决等领域的影响力。

五是构建“航运+城市”共生生态,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以航运功能升级带动城市能级跃升,依托东方枢纽、北外滩等载体,集聚航运法律、咨询、会展等高端服务业,形成“航运服务—产业升级—城市繁荣”的良性循环。推动邮轮经济、临空经济与文旅、消费等业态融合,打造具有全球吸引力的滨水活力空间。同时,完善国际航运人才引进和培养体系,建设国际化的航运公共服务平台,塑造开放包容的航运文化,全面提升城市软实力

  

来源:感知上海,2025-03-11

作者:张晓娣上海社会科学院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