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专家视点

欧阳端萍、刘轶 :城市再造“烟火气”需从小处起笔 心怀长远

日期:2024/01/15|点击:131


 曾几何时,压力与紧迫将城市带向了追求“效率至上”的高速路,也让一部分市民逐渐远离、淡忘了市井生活的悠闲。如今,当一些市民开始放慢脚步、注重生活的品质、珍视往昔生活中的“烟火气”,如何在城市构建起“烟火人间”,成了一个值得细细思量的话题。

 广受关注的上海武康路历史文化街区、广州新河浦历史文化街区就是通过场景建构,促成了城市“烟火气”的再造。类似的案例给我国城市未来发展提供了前行中的参考。

 所谓场景,是指消费、体验、符号、价值观与生活方式等文化意涵组成的文化空间。在《牛津英语词典》中,“场景(scene)”被定义为那些在实际生活或小说中出现或发生过事件的所在之地。从这个意义上讲,“场景”具有了一定的特殊性和独特性。它不是某个人的某一时刻或某件事情,而是某个时代、某种社会环境中的人们共同创造出来的一种氛围。更确切地说,这可以是一个独具魅力、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场所,一个集结各种活动和兴趣的场所。

 那么,如何将“场景”建构,化为营造城市“烟火气”的助力?上海咖啡店的集聚似乎解答了部分问题。

 截至20235月,上海共有咖啡店8530家,占全国咖啡店的6.4%,咖啡文化俨然成了上海的一大特色。上海咖啡店遍布且扛得住激烈的市场竞争,不仅仅是因为近年来时尚潮流趋势的推动、年轻消费者群体庞大,又或是上海咖啡店悠久的历史传承,更是因为大量年轻店主对商业创新充满了进取心,努力地尝试打造创意场景、对地域风味推陈出新。

 一家名为“Nuevo 66 Coffee in Coffee”的咖啡店,将门店招牌设在弄堂口,利用弄堂街巷建造咖啡店。店名源自西班牙语单词“Nuevo”,取其“新”意,店内的陈设却仿佛让人回到了百年前的上海。店家将弄堂小楼的原貌与店内装修有机结合,还原了百年前上海咖啡店推崇的高饱和色调装饰、琉璃窗与木质家具,为来客建构起了往昔上海人于咖啡店品咖啡、会好友的惬意场景。有意思的是,有一款咖啡将荷包蛋液与咖啡巧妙融合,另一款以反映打工人心绪的流行语命名,独家特调“66特制咖啡”实为鸡尾酒,鲜虾鱼子馄饨与欧式面包在店里交相辉映,与整个建筑融为一体。

 可以说,这样的打造不仅符合现代人于忙碌生活中另寻一方净土放松身心的心理,也为一度失修的建筑增添了别样的“烟火气”,让上海这座城市在弄堂里焕发出新的生机。

 但是,近来,一些咖啡店似乎也陷入了“网红化打造”的怪圈:店内装修风格从复古风、工业风,到北欧、新中式风;陈设逐渐从花束、书籍,拓展为“想你的风”等同质化较高的网红打卡牌、奇异挂画……

 尽管这种网红风格仍然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前来消费,但流于形式的打造,让这样的咖啡店与周围环境、街巷历史之间存在断裂,陷入“为造景而造景”的困局。这个困局的产生,不仅在于它们停留在了收藏、拼凑各种元素的“表面功夫”上,其最致命的“缺憾”在于,它们对上海弄堂的历史文化底蕴缺乏保存与发扬,对文本、旧物中蕴含的内涵缺乏深入的挖掘,没有将上海充满市井气息的弄堂文化,与咖啡店这种充满时尚感的饮食文化,真正有机融合起来。

 因此,破解这一困局,不仅需要店家从丰富的历史典籍中探寻弄堂文化内涵,开发更具上海特色的场景建构,还需店家发自内心地拒绝“路标”风——让人们进入咖啡店,不仅可以体验历史建筑复原的逼真,还可以从建筑的复原之中,体验建筑背后的气韵与积淀,让人们对上海这座城市有所依附,因为“依附于某个地方,并深切地与之相连,乃是人类的一项基本需求”。

 可见,城市要想再造“烟火人间”,还需从小处起笔又心怀长远,通过“场景”的搭建,与城市独特的人文历史底蕴相呼应,成为城市、街区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源泉。如是,才能更好地让城市的更多角落充满意趣、人气与活力。


 来源:解放日报 日期:2024-01-15

 作者:欧阳端萍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生刘轶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