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峰会(下称“中阿峰会”)于2022年12月在沙特首都利雅得举行,这是中阿关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也将把中阿经贸合作推到一个全方位的新高度。这就引发了包括西方智库和主流媒体在内的多极力量产生了多角度的聚焦、评论、观察,甚至是莫名担忧。其最担忧的问题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阿拉伯国家是否正在力图主导中东(海湾)的经贸合作秩序?二是石油美元体系是否会发生动摇?笔者在交流中明确表示,作为这个海湾地区的真正主人,阿拉伯国家主导区域经贸合作秩序当然是其正当权益。
水到渠成的峰会逻辑
阿拉伯国家地处亚非大陆交会地带,历史上就是西方殖民势力觊觎的重点区域。自从上个世纪中东地区发现石油之后,所有的西方列强都以军事、政治手段在此谋求特权。说起中东石油的历史,绝对绕不开英国,老牌帝国在中东涉足之深让人叹为观止,很多国家地图都是英国一手直线画制,可谓十分简单、粗暴,也就埋下了相邻国家纷争不断的隐患和其介入地缘冲突的借口。早在1901年,英国就开始与当时的波斯政府(伊朗)谈判,获得许可开始在伊朗境内找油。当然那个时代找油没有太多技术含量,基本就是初步估计某个地方有油,就疯狂钻井,有的地方真没有或者运气不够好,钻偏了或者没钻到位就找不到,所以这一找就耗费七年。1908年5月,英国人最终在伊朗的西南角发现了大量石油,同时在靠近土耳其美索不达米亚(现为伊拉克)的边界地方发现可大批量发掘的油田,这是石油第一次在中东被发现。从此英国就介入中东石油事务,直到现在都力图维护其在中东的话语权。
后来石油在该地区其他国家被陆续发现,如1927年在伊拉克发现石油,1932年在巴林发现石油,1935年在卡塔尔发现石油,1938年在沙特阿拉伯和科威特发现石油,1958年又在阿联酋发现石油,成为后起之秀。其中,阿联酋寻找石油的经验得到了新中国的重视,随后的1959年新中国就发现了大庆油田,第二年进入实质性开发并运营至今。
需要说明的是:英国人在伊朗最先找到石油没多久,第一次世界大战就爆发了,英国大部分精力撤回欧洲投入大战,而其间美国经济蒸蒸日上,有资金有需求也就自然来到中东找油。那个时候英国还是西方经济的霸主,既然伊朗、伊拉克被英国发现了石油,基本也就是属于英国的势力范围。所以,美国只能去其他暂时没找到石油的地方再发现,最后选择了地广人稀的沙特。1933年5月29日,沙特阿拉伯和美国加州标准石油公司正式签署特许经营协议。同年11月8日,加利福尼亚阿拉伯标准石油公司成立。双方经过5年的艰苦寻找,1938年终于在沙特发现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油田。从此,美国为了确保其石油美元利益,就以种种军事和政治手段介入中东事务,甚至不惜发动所谓颜色革命。
可以说,中东自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就一直是地区热点问题高度聚集的区域,虽然这片海湾拥有丰富的能源,但始终没有摆脱地缘(恶性)政治冲突的纠缠。进入21世纪后,又经历了一轮“阿拉伯之春”的严重冲击;一些国家出现了政局动荡和经济发展滑坡,国与国关系也一度进入断交等紧张态势。但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从1978年和阿曼建交到1984年和阿联酋建交,即实现和中东国家外交关系全覆盖后,中阿关系多方面创出了合作典范,这是有目共睹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始终是中阿友好交往的主旋律。
和西方国家明显不同的是:中东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主流媒体、智库,都很尊重中国道路,乐意分享中国经验,并且持续关注中国两会议题和中共二十大的主张。中东国家普遍认可中国判断,即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和阿拉伯国家面临相似的历史机遇和挑战,于是中阿峰会应运而生。而从2004年举办中阿合作论坛至今已有18年,中阿峰会建立在中阿合作论坛的基础上,但并非简单的升级版,它无疑是中阿在各个领域的合作达到一定广度和深度后水到渠成的结果。同时,召开中阿峰会也是双方一致同意并形成合力的过程,并且在世界经济面临新的不确定性和国际能源格局面临变数背景下,交流是必然安排。
多边合作的崭新需求
值得指出的是,首届中阿峰会之前,双方高端智库进行了多密度深入交流。双方共同认定的是,中阿之间合作潜力极为巨大,现阶段双方共同努力就是要将这些潜力最大程度地变成现实,同时转化成推动阿拉伯国家和平与发展、从根本上化解地区热点问题的正能量。目前,中国已成为阿拉伯国家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去年阿拉伯世界与中国的双边贸易额达到3000多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了三分之一以上;今年前三季度,中阿贸易额达3192.95亿美元,同比增长35.28%,接近2021年全年水平,保持了高速增长的势头。笔者所在的上海社科院课题组,则注意到还有20个阿拉伯国家同中国签署“一带一路”合作框架文件。中阿经贸合作的范畴,从能源领域拓展深入到农业、数字经济、和平利用核能等方方面面。双方也都相信,中阿峰会的召开,将让彼此的合作再上一个台阶,同时还将促进彼此在国际政治舞台上长期相互支持,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追求合作共赢。
除了经贸合作需要不断拓展,其他多个领域的合作需求也得到了直接体现。首届中阿峰会12月9日举行,发表了《利雅得宣言》,宣布中阿双方一致同意全力构建面向新时代的中阿命运共同体。
首届中阿峰会,积极体现了阿拉伯国家的合理主张。如应加强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巴黎协定》等联合国应对气候变化框架下的国际努力;支持沙特“绿色中东”倡议、中国提出的绿色丝绸之路倡议等旨在实现绿色发展的各项倡议;强调国际社会不应排除主力能源或忽视对其投资,努力避免给能源市场带来挑战,特别是要预防对发展中国家造成不公正影响。而中阿双方一致强调的是,未来全球经济增长与能源安全、能源供应密切相关,应采取“平衡路线”政策,如通过利用各类能源来源,实施碳中和与构建可持续社会为目标的碳循环经济方案,促进全球经济增长。首届中阿峰会还高度赞赏中国向阿拉伯国家、阿盟秘书处提供疫苗、医疗用品等抗疫物资,强调携手合作推动疫后即2023年经济复苏。对此,沙特、卡塔尔和阿联酋等国高端智库,还纷纷推出了明年区域经济乐观增长的预测报告。
值得注意的是,中阿峰会的东道主沙特阿拉伯,和中国签署了包括能源贸易在内的各项合作协定,体现了多元化的经贸需求和更高水准的合作诚意。具体而言,沙特和中国有关公司签署了多达34项投资协议,涵盖绿色能源、绿氢、光伏、信息技术、云服务、运输、物流、医疗、住房和建设工厂等多个领域,都将直接造福当地发展和现代化新需求。如华为与沙特通信和信息技术部(MCIT)签署投资协议;而中国建筑与沙特国家住房公司(NHC)、沙特市政与农村事务部签署投资协议。
关于西方智库所担忧的石油美元体系是否会发生动摇的问题,笔者的回答是:未来五年内,石油美元体系尚不会发生根本性的动摇,中东供油国也不会大幅度地强化黄金结算的手段。但是美联储今年以来的疯狂加息及后果,一方面是不正当地收割着各国财富,另一方面也损害了主要交易方对美元汇率的基本信任。因此可预见的是,德国、法国和比利时会推崇欧元与石油贸易展开结算;俄罗斯卢布和中国人民币,也自然会在与中东区域贸易结算中的地位逐渐提升;中东国家彼此本币结算的贸易新格局也在形成之中,直接体现货币主权。
根植于民的磅礴商机
毫无疑问,国之交的凝聚力在于民相亲。中阿双方秉持文明尊重和加强民间往来,尤其是语言文化交流、青少年互动、企业及地方经济的互动,科技领域的最新成果也在保护知识产权的前提下充分共享,创造了磅礴商机。
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中卡双边贸易额171.7亿美元,其中我国从卡塔尔进口132.1亿美元,向其出口39.6亿美元。而今年前三季度,中卡贸易额就达到194.9亿美元,同比增长65.6%,这是在我国同其他所有国家贸易的增速中没有的。分析显示,中卡贸易互补性强,双方合作潜力巨大。今年前三季度我国从卡进口164. 9亿美元,同比增长82.6%,主要为液化天然气(LNG)、原油和液化丙烷等产品,我国对卡出口30亿美元,同比增长9.7%,主要为机电设备、电动汽车和建筑材料。
体育领域的交往和互相支持,也催化出中国和卡塔尔的紧密经贸合作,中资企业全方位地参与了世界杯经济的建设。如经卡方评估,由于中国产品科技含量高、绿色环保,深受卡塔尔用户的欢迎,此次中国宇通集团出口888辆电动公交车,就成为世界杯赛场上运动员、教练、球迷和观众津津乐道的话题。而中铁建承建的卢赛尔体育场,更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每天全球30亿球迷目睹和通过电视直播参与世界杯赛事,该体育场已成为卡塔尔首都多哈地标式的建筑,无形中提高了中资企业在全球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世界杯后,中资企业迅速在中东打开了局面。
中东国家的主要城市,其实都有举办大型展会的经贸传统,只是以往,中资企业对其关注度不如欧洲城市。卡塔尔世界杯后,局面发生了积极变化。如12月19~21日,第十三届中国(阿联酋)贸易博览会在阿联酋迪拜世贸中心举办。此次博览会吸引了中国各地企业飞赴阿联酋组团参展,开展系列抢订单、拓市场活动;全国超千家企业参加,涉及食品机械、美容、家电等十大行业。而阿联酋是中东重要的交通枢纽和最大贸易中心,在这里举办贸易博览会将辐射海湾六国、西亚七国、非洲及欧洲南部国家,贸易覆盖人口超过13亿。
中国民营企业,是积极拓展中东市场的生力军。民企代表们的共识是,海外展会可以更高效地帮助海外客户了解企业的产品,从而拓展中国民企自主品牌影响力。如笔者曾经调研过的“五金之都”浙江永康市这次就有30余家企业抱团出海参展阿联酋,共同开拓中东新市场;企业家们都明白“未来的发展必然是中国企业走出去、中国品牌走出去”。而历经三年抗击疫情和仅仅是维护与客户线上交流的模式,更使企业家们感受到了明显的局限性。“一次见面胜过千封邮件”,就是企业家们和中国沿海商务、外贸部门的最大体会。显然,线上是种补充手段,而线下交流则是根本,线下更易形成商机。
需要说明的是:与普通参展不同,中国(阿联酋)贸易博览会是今年中国在海外举办的单个展览项目规模最大的自办展。其目标就是能够为中国企业量身定制服务,为全国的外贸企业搭建更广阔的贸易自主平台。其结果则是中国商品及服务备受中东客户青睐,他们表示中国商品价格合理、质量高,中国经济运行态势令人看好;此番在迪拜世贸中心,和中国企业签署合作协议的中东客户超过了25000多家。随后,沙特也向中国发出举办展会的提议。
可以说:在外贸形势依然较为严峻,近期疫情防控措施调整优化的背景下,企业赴境外招商引资和开展经贸洽谈的信号不断释放,中国多地政府部门带队、组织外贸企业出海抢单,是积极和富有勇气的作为。相信随着明年1月8日实施国际交流常态化管理,中国外贸企业生产力会得到极大的解放;同时,也必然会有更多的商机直接造福中国和阿拉伯世界。
来源:第一财经•12-28
作者:王泠一 ,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