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哲学研究所创新工程学术成果发布会暨“人类增强与人本主义的未来”学术研讨会在我院院部113会议室召开。这次会议由我院哲学研究所和科学技术哲学创新团队主办,院党委宣传部(院科研成果传播办公室)和上海市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协办,也是上海社会科学院迎接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重大科研成果系列发布活动之一。哲学研究所副所长、科技哲学创新团队首席专家成素梅研究员,院党委宣传部部长、科研成果传播办公室主任吴雪明在开幕式上致辞。
成素梅在致辞中对哲学所参加我院创新工程建设特别是科技哲学创新团队的有关情况作了介绍,表示该团队在我院第二轮创新工程中正着力打造一项标志性学术成果——《智能文明时代的哲学探索丛书》。此次会议发布的《增强、人类与后人类未来——关于人类增强的哲学探索》一书,是由该团队成员、哲学所研究员计海庆完成的,也是该丛书的第一本。她还表示,通过院里组织的重大科研成果系列发布活动,能更好地把我院的学术成果推向社会、扩大影响。
在新书发布环节,《增强、人类与后人类未来——关于人类增强的哲学探索》的作者计海庆做了题为“人类增强与哲学问题”的主题发言,对该著作的核心观点做了阐述。他认为,“人类增强”是一个由现代高科技发展而引发的重要哲学问题。在2020年的国家社科基金资助中就有来自上海和湖南的两个学术团队分别获得了“人类增强”的重大项目立项,这是该问题具有重要哲学意义的一个证明。具体而言,“人类增强”在科技伦理、哲学本体论、生物学哲学和历史唯物论-技术哲学等四个方面分别提出了一些重要的哲学问题。他对这些问题分别作了介绍和阐述,认为回答这些问题需要结合现代的技术哲学思想来重新思考人与技术全新的结合可能和模式。
在随后的与谈环节,来自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湖南师范大学的四位专家,结合他们本人的相关研究,对著作进行了学术评论,并就书中相关学术主题与计海庆进行了对话交流。
复旦大学生命医学伦理中心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当代新兴增强技术前沿的人文主义哲学研究”首席专家杨庆峰认为,从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对人类增强进行解读,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理论新视角;此外,对人类增强的考察也不应忽略不同的文化背景对增强的界定是有差异的,因为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医疗实践和医学伦理中对身体干预手段性质的不同理解。
湖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当代新兴增强技术前沿的人文主义哲学研究”首席专家易显飞提出,虽然人类增强这个概念初听起来有点科幻,但就像计海庆提出的,其中蕴含了丰富的哲学问题,而且值得我们用严肃的学术态度来关注,用哲学来进行反思。
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教授闫宏秀提出,在人类增强伦理研究中不能仅仅从批判的视角进行单方面的拒绝,也应该用建构的积极的立场来理解和把握,以防在相关问题上得出片面的结论。
复旦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徐志宏认为,人类增强技术的意义在于现代科技正在向人的有限性中注入无限性的力量,这种力量丰富了人存在的可能性的同时,也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这方面值得用科技伦理来仔细审视。
在学术成果发布会后,与会专家围绕“人类增强与人本主义的未来”这个主题进行了学术研讨。在“人类增强与人工智能”议题讨论中,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闫坤如、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潘霁、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助理研究员阮凯分别就可解释人工智能的哲学反思、从媒介运作出发反思算法伦理以及情绪识别技术的问题、风险和规治等做了学术交流。在“人类增强与前沿技术反思”议题讨论中,上海交通大学哲学系助理教授赖长生、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博士后索引、上海精神卫生中心专家张青就延展认知的三重困境、身体现象学视域下虚拟现实体验的生成及增强效应以及脑机接口技术的精神干预与伦理思考等做了交流和讨论。
最后,成素梅作会议总结,提出三个值得继续深入思考的问题。一是在人文研究涉及现代科技主题时应避免缺少客观依据的臆测成分,人文学者要对科技前沿和进展做准确和细致的把握,这样才能客观地来评价科技发展和意义。二是人类增强技术提出的是人的精神是否可以被技术化的难题,这其中蕴含了许多悖论,因为人类增强技术的根本特征就是自反性。三是智能文明时代是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更是一个守护人性的时代,但怎么理解人性,怎么理解人本身,这个是从人类增强这个话题引出的一个技术必须要回答的大问题和难问题,值得进一步探索。
来自湖南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高校的20余位学者,通过线上和线下的方式参加了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