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专家视点

李健: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展现多元化发展模式

日期:2022/10/27|点击:334


 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已成为响应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支撑长三角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抓手,对于深化我国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官产学研深度协同和区域科技创新资源自由流动、优化配置都是率先探索,将更好地促进我国高科技产业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攀升。

20228月,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科技部门联合发布了《三省一市共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行动方案(2022—2025年)》,提出了“努力打造全国原始创新高地和高精尖产业承载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已成为响应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支撑长三角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抓手,对于深化我国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官产学研深度协同和区域科技创新资源自由流动、优化配置都是率先探索,将更好地促进我国高科技产业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攀升。

 共同体概念来自对社会共同体的研究,具备较深厚的经济社会内涵。科技创新共同体是基于地区紧邻的地理区位、相似的历史文化、紧密的经济联系、互补的资源特征、协同的政策制度及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支持,推动科技创新基于创新链、产业链实现紧密联系而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科技创新组织形态,实现兼顾各方利益、协同推进共赢。具体到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笔者认为,构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深化区域科技创新协作,必须充分发挥区域科技资源丰富、地域相邻、文化相近、经济协作、资源互补、分工协作的优势,推进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科技和产业密切联动。

发展基础:科教资源、科研机构、主导产业

 长三角区域是我国科技资源最为集中、创新成果最为突出、科技创新竞争力和活力最高最强的区域之一。其首先拥有丰富的科教资源,聚集了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及中国科技大学等知名高校,总计36所“双一流”高校,占全国的1/4,“一流学科”建设数达148个,涵盖了理工文史哲等基础学科,又包括交叉学科的新理科、新工科、新文科。这些科教资源通过大学联盟、协同创新等工作路径,成为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先锋队。其次,长三角地区还拥有上海张江、安徽合肥两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1/3以上建成和正在新建的国家大科学装置分布在长三角核心城市,上海、合肥、南京等城市拥有数量较多的国家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拥有中科院研究机构19个,两院院士350余位。这些高等级的科研机构知识创新溢出效应显著,对区域创新引领作用突出。最后,依据发展基础条件,三省一市形成各具竞争力的主导产业,例如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智能装备制造、高端机械产业等,三省一市在多个产业链逐渐形成了有序分工、错位竞争和全面协作的局面。

 近些年来,长三角区域三省一市各扬所长、协同发展,紧扣“一体化”以及“高质量”这两大主题,推动区域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科技创新成果各项指标在全国占据重要位置。2021年长三角地区GDP全国占比24.1%,研发经费投入全国占比达29.8%;在2021年国家科学技术奖三大奖评选中,长三角地区获奖137项,全国占比超过50%,其中一等奖获奖6项,在全国占比超4成;2021年长三角获得的发明专利总量为18.2万件,在全国占比达26%;长三角地区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总量达104家,全国占比为20%。在高科技产业发展方面,长三角地区已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领域形成世界级优势产业集群,通过科技创新不断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其中,长三角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全国占比为58.3%,设计业、制造业和封测业全国占比分别为48.9%47.2%78.4%;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全国占比约三分之一,近三年获批新药数量全国占比为70%,上市公司数量占全国的比重为三分之一;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在全国占比约为三分之一,企业数全国占比为30%左右。

多元化模式:交通、人才、园区、院所

 随着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持续推进,以上海为龙头,长三角地区在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规划对接、资源共享、要素流动及市场共建等,不断完善跨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科技创新共同体初具形体。但三省一市35.8万平方公里范围内基于参与主体、发展动力、组织机制等差异,还是表现出多元化的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模式和路径。

 一是以交通干线为通道促进科技要素流动的模式。交通干线是支撑区域科技要素,特别是人才流动的重要支撑。依托交通干线来推动区域科技要素流动在国外早有成功案例,如依托波士顿128公路创新走廊发展起来的高科技企业聚集区,旧金山101公路至圣何塞段发展成硅谷,伦敦M4公路至布里斯托尔段也已发展成为欧洲知名的科创走廊和高科技产业区。在长三角地区,交通干线同样成为了创新要素流动主要通道,逐步形成以核心城市为中心、交通干线为轴的放射状创新要素流动格局。如围绕上海向南形成沪嘉杭G60科创走廊、G50数字干线;向西形成沪宁高铁、M11轨道交通高科技制造业带等。以G60科创走廊为例,集聚G60脑智科创基地、中科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学研究中心、航空测控技术研究所等高水平重大科技创新平台,腾讯科恩实验室、优图实验室等全球顶尖数字研究室,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落户G60科创走廊。交通干线为周边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以嘉善为例,紧紧把握G60科创走廊建设等重大战略,积极推动科技人才流动,着力打造高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取得良好的发展成效。此外,南京和镇江提出建设G312产业创新走廊;围绕文一公路,杭州正在推动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

 二是以科创人才流动促进科创资源优化配置的模式。自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实施以来,各地政府积极作为,主动推动区域科创要素,特别是人才的畅通流动,如“上海星期日工程师联谊会”很好地促进了上海和临沪地区人才交流,提高了科创资源优化配置水平和生产效率。另外,整个长三角地区注重核心城市与周边地区“产业—人才”的协同配置,例如嘉善伴随“总部在上海、制造服务在嘉善”的产业协作体系的初步形成,注重引进与产业体系相匹配的“上海头脑”。合肥与蚌埠市、芜湖市基于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推动协同创新与要素流动,进一步优化区域科技要素布局与配置。南京都市圈内各城市推动创新合作,在创新合作机制、畅通合作渠道、共享创新资源等方面形成更多的共识,引导科技创新人才在都市圈范围自由流动和配置。在这个过程中,多个区域次级城市积极实施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计划和产学研项目后补助计划,鼓励科技人才落户,通过项目扶持资金、安家补贴及免除场所租金等优惠政策吸引人才到本地创新创业,如苏州市全面打响“人到苏州才有为”工作品牌,不断创新政策吸引国际人才及周边城市人才落户。

 三是以园区共建对接核心城市科创资源的模式。园区共建是区域通过平台建设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基础设施、体制机制等综合推动科技创新流动与学习的路径,包括一是利用优惠政策构建产业集聚园区,集聚创新产业;二是有针对性地引进与核心城市配套的科创产业;三是推动科研成果外部转化。“张江长三角科技城”是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与嘉兴、平湖共同开发建设的代表性跨省域园区之一;太仓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与上海嘉定汽车产业园区和工业园区、沙溪生物医药产业园与上海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共建共享,也是临沪地区与上海园区共建的典型案例。此外,杭州在结对合作帮扶宿迁的过程中,探索启动两市共建省际产业合作园区建设,分享园区运营经验,加强产业项目合作和科技创新联动,形成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新格局。苏州工业园区与宿迁共建的“科创飞地”,是苏南创新资源丰富地区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到苏北地区设立的跨区域创新合作平台,积极推动科技研发、人才招引、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产业联动等功能。另外在省级层面,江苏省出台了江苏南北科技园区共建计划,出台《关于推动南北共建园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等文件,依托产业链、创新链的跨区域联动,实现科创成果跨区域的转移转化,南北共建园区实现“双向互利”的共赢,有效推动了苏南产业“腾笼换鸟”和转型升级,并带动苏北经济发展和产业落地等。

 四是以院所合作为依托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的模式。长三角地区科教资源丰富,大学和科研机构众多,其中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等核心城市是主要聚集地。周边城市与大学科研机构的合作扩大了长三角地区产学研对接空间,是长三角地区推进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创新成果转化的主要途径。包括院所与城市的合作,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与合肥市政府积极联系,搭建市校合作交流平台,促进高校项目成果的转化、搭建创新创业平台、推动高校产学研深度融合,形成“地方支持高校、高校反哺地方”的良性格局。浙江大学与衢州市政府合作成立浙大衢州研究院,建设高附加值高能级的高端化学品技术创新平台,打造有核心竞争力的科创高地。院所与园区的合作,如华东理工大学与启东滨海工业园共建南通功能材料研究院启东产业基地合作,多个项目实现成果转化。院所与企业合作,如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与启东市天汾电动工具公共服务中心合作的“智能电动与控制工作站项目”。依托院所建立子平台,比如太仓依托“7+1”国家技术转移联盟太仓工作站、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苏州研究院等一批创新平台,吸引更多的专业创新团队入驻太仓。


来源:社会科学报2022-10-25

原文:《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展现多元化发展模式》

作者李健,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