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是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主办的全国性民间文艺奖项,共设优秀民间文艺学术著作奖、优秀民间艺术表演作品奖、优秀民间文学作品奖、优秀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奖等几个奖项。2022年9月15日,第十五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揭晓,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蔡丰明、副研究员程洁、毕旭玲合著的《上海城市民俗史》一书,获得本届山花奖优秀民间文艺学术著作奖。
此次获奖的《上海城市民俗史》一书,是一部具有鲜明的理论创新价值的学术著作,也是当今我国民俗学研究领域中一项具有突破性意义的重要研究成果。本书以上海城市民俗形成、发展、演变、创新的过程作为研究重点,从城市研究与民俗研究相结合的角度上去把握上海城市民俗的特点与规律,从而建构了一个宏大的上海城市民俗史体系。这种研究不但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与理解上海城市民俗的历史发展脉络,同时也有助于为城市民俗史这门新兴的学科找到更为典型的个案例证。
本书最为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把“民俗”与“城市”这两个概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城市”这一独特的语境中去考察民俗现象。长期以来,民俗学关注的重点都是在传统的乡村社会之中,然而本项成果却把研究的视角转向了城市,以及与城市相关的社会环境与社会动因。这种研究不但使民俗研究的对象发生了改变,而且也使民俗研究的内涵得到了很大的扩展。与乡村相比,城市是一个更加复杂的社会,因此,在城市民俗的研究中,也包含了许多乡村民俗所没有的内涵。例如城市民俗的地域差异、层次差异、时代差异、主体对象差异等等。
本书另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把民俗放到一种动态的,历史发展的宏观框架中去进行考察,从而构建起了一个系统的民俗史体系。本书作者从城市民俗发展史的角度出发,重点关注在宏大、长远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民俗形态的变化发展状况及其历史动因,从而勾画出上海城市整个民俗形态发展演变的历史脉络。在传统的乡村社会中,民俗相态往往是较为稳定的,很少变化的,然而城市民俗却是一种充满动感的民俗形态,由于城市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状况都处于快速变化的状态之中,因此,城市民俗往往充满了一种鲜明的变化感与节奏感,这也使得城市民俗史充分展现了自己的时代性与阶段性特点。
上海作为我国一个重要的国际性城市,其发展的路径一方面有着城市发展的共性,另一方面又有着自身的个性。在本书中,作者通过大量的实证性资料,对上海的城市民俗形态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与考察。早在唐宋时期,上海就已经迈出了城市化的步伐,元代建县与明清时期商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上海加快了城市发展的步伐。1843年以后,上海城市更是快速由传统市镇—农耕型社会向近代都市型社会转变,工商业大都市的面貌逐渐得到清晰的呈现。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上海城市又一次进入了腾飞的时代,一跃成为全世界瞩目的新型国际大都市。通过对于上海这样一个城市及其民俗的剖析与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我国城市民俗的发展道路,及其背后所蕴藏的许多深层次原因与规律。
通过以上诸多方面内容的阐释作者清晰地表达了如下一些观点:城市民俗是建立在传统乡村民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民俗文化形态,城市民俗既是对传统乡村民俗的突破与发展,又与传统乡村民俗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上海城市民俗作为我国城市民俗的一种典型形态,经历了由传统乡村-市镇型民俗向近代都市型民俗再向现代都市型民俗的发展历程,具有着丰富的城市民俗特征与形态。它们与上海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反映了作为市民群体的上海民众深厚的思想观念、生活态度与审美情感。支撑上海城市民俗的核心内涵,是一种具有较强开拓性、商业性意识的市民精神,正是这种市民精神,促使上海的城市民俗中表现出了较多的开拓进取、兼容并蓄、崇尚实利的特点,激发了上海城市民俗善于发展变化、包容创新的强盛活力。上海城市民俗虽然是某一区域、某一时代的特殊产物,但是它对于人类城市文明的发展与城市文化的创建绝不是毫无意义的,上海城市民俗的发展过程,实际上是为人类社会逐渐由原始进入到现代,由乡村发展为城市的道路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模式,代表了一种不断开拓、进取、融合、创新的文化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