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专家视点

牛婷婷 马庆:找到心中的信念

日期:2022/06/29|点击:188

 

 在短篇小说《镜子》中,科幻作家刘慈欣勾勒出一个可以凭借“超弦计算机”来模拟宇宙创生及演化的全新时代。这是一个让人兴奋的时代,人类的历史、现在和未来甚至“一切的一切”都可以被推演出来并透明地呈现。

 小说的结尾,技术人员终于完成了对未来的递归运算。只是,他在镜像中看到了遥远文明的消亡……于此,小说戛然而止,却余音悠长。等回过神,才发现它着实可以被视为一个经典的思想实验:当人类消灭了令人忧心忡忡的不确定性,所有的困境、难题是不是就可以迎刃而解?

 当今世界,各种“不确定性”的现象令人措手不及。从蔓延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散发的自然灾害和军事冲突,到无孔不入的“算法”、令人眼花缭乱的“元宇宙”等创新,科幻作家靠想象力去呈现希望或恐惧、憧憬或隐喻,但哲学思考显然不应止步于此。

 如果说科幻与魔幻的区别是前者必须基于对技术的了解与想象,那么哲学必须论证、解释我们该如何行动以及行动背后的价值和意义,即什么才是对人类真正有益的。

 人类对确定性有着出自本能的偏爱,甚至是执着。某种意义上,整个哲学史可以看作人类对抗不确定性、寻求确定性的漫长过程。不管是远古的生存斗争,还是现代的科技昌明,人类只有不断寻求某种确定性,才能保证对客观世界认知的可靠,进而去谈论生存、规划发展。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笛卡儿感叹:“任何科学都是一种确定的、明显的认识。”在确定性的基石上,人类的知识之树才能生根发芽、枝繁叶茂,人类文明的大厦才能被一砖一瓦地建造起来。

 只是,知识之树上也会结出质疑的果实。物理学的发展,特别是量子力学的研究,对确定性基础提出了巨大挑战。著名的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论证了“随机”“偶然”才是微观世界粒子运动的普遍特性——人们似乎无法知晓此刻的所有细节,因而也就无法推测全部的未来。

 作为科学探究基础的“因果关系”遭到质疑,但人类没有理由堕入悲观或虚无,也不该试图简化一切,甚至如《镜子》所描述的那样,奢望一劳永逸地解决掉“不确定性”问题。

 事实上,对确定性的盲目崇拜,跟对不确定性的避之不及一样,都是片面的、肤浅的。罗素曾指出,对确定性的追求是人类的本性,也是一种思维的恶习。只有敢于承认、接纳复杂性与不确定性的人,才能找到通往真理的道路。

 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确定性可以理解为已有的经验和规律,它是相对的,因为总是存在适用范围;不确定性可以理解为随着认识世界的深入而不断涌现的困难与挑战,只有直面它,才能带来认识的更新。

 不确定性从来都不是前进的障碍,反而恰恰蕴含着让未来变得更好的可能性。它甚至带着希望和梦想:从嫦娥奔月、万户飞天的朦胧遥想,到神舟飞船和中国空间站的精准发射、建造;从巫术占卜、祭祀时的禁忌与恐惧,到对认知、心理、行为理论及社会发展理论的科学探索与总结……可以说,自然科学中的每一次革新与进步,社会科学中的每一次论证与揭示,都是一种不确定性向一种确定性的成功转化。

 “在不确定性中找到确定性”,就是找到心中的信念。有了信念,我们才可能有冷静的头脑和笃定的心境,才可能去进一步领悟行稳致远的智慧。

 疑惑或恐惧源自无知或无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的“稳”是自信与乐观,相信一种向未知敞开、向可能出现的波折与困难的学习过程,能够提高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的“行”是行动与实践,是一种由真实境遇所触发的行动,是审时度势后积极作为的参与立场。

 树立“学习者”和“参与者”的角色,可以帮助我们“在不确定性中找到确定性”,进而获得独一无二的成长。

 乍一看,“学习者”是谨慎而谦卑的。但是,当把解决历史性难题看作自我训练,把困境视作推动外因向内因的转化条件,“学习者”就成了受益者。而且,在面对新问题时,“学习者”能够参考的信息有限,只能靠自己走出谬误与混乱的迷雾。因此,学习的过程及成果又是独特和宝贵的。

 人类社会的共同挑战提醒我们,每个人都是无法逃避的“参与者”。只要展开了某种形式的生活,我们就在以自身实践书写历史。“命运之船”一旦起航,作为行动主体的我们,就有着无法推脱的理由和责任去驾驭好这艘船,积极应对沿途的洋流或糟糕的天气。

 历史的进程不可逆转。“命运之船”驶向的未来,既不是过去的延长,也不是虚幻缥缈的想象,而是真真切切地取决于每一个当下。

 进一步来看,面对不确定性,“学习者”和“参与者”的双重身份带来的重叠视角,有助于超越和克服“普遍与特殊”“集体与个人”“权利与义务”等二分法。

 举个例子,我们之所以说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新路”,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是中华民族作为独特的“学习者”,在面对现代化进程中提出的普遍性问题时所交出的属于自己的答卷。

 几千年来,在应对各种艰难险阻的过程中,中华民族始终有着人类命运共同体“参与者”的主体自觉性、责任感。因而,我们可以自豪地说,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华民族贡献给世界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人类正是在战胜一次次考验与危机中成长、发展起来的。面对相伴相生的不确定性,我们要做的是坚定信念、集中精力,在“学习”和“参与”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谋求动态的确定与可持续的稳定。

 

 来源:解放日报 日期:2022-06-28

 作者牛婷婷马庆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