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任上海社会科学院第一任党委书记的李培南,不仅是参加过长征的革命战士,还被人称为“小马克思”。
李培南于1922年进入江苏省立第七师范学校学习,并开始阅读《共产党宣言》等著作。入党后,李培南接受组织上的安排,保藏了一批马列主义著作,这使他有机会深入研读马列原著。
在抗大任政治教员时,李培南先是学习《政治经济学》,后又啃读《资本论》。抗大学员张精业回忆:李政委讲话理论性很强,据说当教员讲社会发展史12年。
李培南曾用“跑路”和“打仗”来形象诠释理论研究工作的核心要义。他提出,没有跑路就打不了胜仗。查资料,搞调查,就是跑路。跑是为了打,是往冲锋枪里装子弹。
在李培南看来,社会科学研究最终能取得成绩,离不开在深入调研、阅读书籍、查看资料上的日积月累、脚踏实地与刻苦钻研。只有这样,才能厚积薄发。
李培南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接触到《共产党宣言》后就不停地翻阅,直到1964年还写了近3万字的《共产党宣言》读书笔记。
李培南还自学了多种语言,包括俄语和德语,以便阅读、比对不同版本的马列原著。
李培南在理论学习、研究等方面的人生经历,可以给我们带来两个方面的触动:
一方面,与时俱进读原著、悟原理。
李培南扎实学习《马恩全集》《列宁全集》《毛泽东选集》,参与编写了《中国共产党历史讲授提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的部分。到耄耋之年,仍在认真学习《邓小平文选》。
学理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需要与时俱进。今天,广大理论工作者尤其要学深悟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其融入学术研究中,进而做出经世致用的学问。
另一方面,坚持理论联系实践,不当本本主义者。
1992年6月,87岁高龄的李培南用蝇头小楷写下长达16页的个人小结,详述自己晚年重读《毛泽东选集》和精读《邓小平文选》的心得体会。为了弄明白股份公司、股票、证券交易所等问题,他还重读了《资本论》的有关论述。
今天,有些人认为经典理论读过就好,不用考虑是否理解透彻,也不用考虑时代发展与变化。这种囫囵吞枣式的学习方法,很难学到理论的真谛。理论只有联系实践,并用实践来反复验证理论,才是活的、有生命力的。
来源:解放日报,2021年6月29日
作者:朱莹,上海社会科学院图书馆助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