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坚持社会主义前进方向。并在7•26讲话中第一次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的重大命题。东方网特邀上海社科院专家,从多角度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从10月10日起刊发“中国之路系列评论”。
习近平总书记在“7.26”讲话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全党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这个“正确方向”不是别的,就是社会主义。我们在思想认识上必须统一到这个方向上来,从历史、现实和未来三个层面上来正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哪里来”“是什么”“向何处去”。
从历史源流看,现实社会主义并非按照经典作家的理论预设在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发达国家率先建立起来,而是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东方国家率先建立起来。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解决了落后国家如何建立社会主义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解决了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但是我们仍然不得不面临来自自身历史上的前资本主义思潮和当今世界仍然占主导地位的资本主义思潮的挑战,不得不面临经典理论和现实实践之间的矛盾,不得不面临现代化和社会主义之间的张力,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质疑甚至否定。
对此,我们需要在坚持现有基本制度合理性、优越性的前提下,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追求出发,来回望我们改革开放以来所走过的历程,追问“从哪里来”。
通过历史的纵向回顾,就会发现,我们改的不是理想目标,更不是价值原则,而是实现理想目标和体现价值原则的具体制度、具体政策等手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之所以被称为“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改革”,就是因为各个阶段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目标上是一致的,社会主义价值原则贯穿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各个阶段。如果说改革开放后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超越了马、恩等经典作家的理论预设,超越了民主社会主义等西方国家的社会实践,超越了苏联式的传统社会主义,也有别于我们自己的过去,那么这种“超越”或“区别”,主要体现在社会主义价值追求的排序以及由此而决定的“制度手段”选择上,而非价值追求本身上。
从现实方位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社会主义的一种样式,不仅经受住了苏东剧变和全球金融危机两个重大历史事件的考验,而且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现已成为世界社会主义的中流砥柱。但是,同样的国家,同样的政府,同样的人民,为什么新中国以来的现代化建设在改革前后两个“30年”之间会有如此大的差距?同样的社会主义制度,同样在进行改革开放,为什么中国成功了而原苏东国家失败了?同样的社会主义价值理念,也有相应的社会主义政党领导,为什么民主社会主义等其他社会主义大多仍停留于思潮运动层面?
对此,我们需要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追求出发,把握改革开放后的战略策略选择和制度体制创设上的独特性优越性,进而回答“我是谁”或者“我们为什么成功”。通过现实的横向比较,就会发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正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通过独立自主地设置政治议程而克服了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经常面对的科学性与价值性的两难;就会发现,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所建构和完善起来的制度体系、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理论体系,其目标指向与社会主义价值原则更契合了,而不是相反;就会发现,我们在这套理论体系指导下和这套制度保障下的改革实践所取得的综合发展成效,相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目标更接近了,而不是相反。从这个意义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马恩等经典作家所设想的社会主义,也不是苏联模式理解的片面强调结构性特征的社会主义,而是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大背景下,既利用借鉴资本主义又在合作竞争中超越资本主义,既体现社会主义价值原则、本质和功能同时又赋予现实社会主义制度包容性的新社会主义。
从未来趋势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国际影响力,必须应对后发国家走向现代化和先发国家现代化转型所带来的普遍问题,从道路、理论和制度上形塑具有中国文化因素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未来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能否成功应对我们自身与世界社会主义所共同面临的普遍性问题,世界社会主义能否走出低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否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另一种现代化方案。这种方案不仅包括对新型现代化道路的构筑,还包括对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超越。
对此,我们同样需要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追求出发,追问我们将“向何处去”,从社会主义价值原则的角度看当今世界正在创造些什么又失去些什么,看当今中国现有成就相对目标所存在的问题和差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对内,我们尚需要实现有别于“资本主义”的现代化,建构以大多数人民的价值诉求为核心,不断提高大多数人民获得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对外,我们尚需要引领新一轮现代化—全球化浪潮,打造有别于西方全球化的、体现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价值诉求和人类共同价值的命运共同体。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只有在肯定成绩的同时直面现实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我们才能真正坚定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理论自信并为未来改革开辟道路和指引方向。换句话说,只有从社会主义理想与价值原则出发,我们才能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破除一切不利于社会主义价值目标实现的制度和体制藩篱,包括那些在改革过程曾经发挥过积极作用但现在已不合时宜的制度和体制;破除一切有悖社会主义价值原则的僵化理论藩篱,包括那些曾经被我们误认为社会主义发展一般规律但是后来事实证明只是科学社会主义经典作家的个别论断或具体国家具体时期的具体经验。
立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一方面以社会主义指引和矫正现代化,为现代化注入社会主义理念,另一方面用现代化实践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注入现代议题。通过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中国共产党向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所一直坚持的努力方向。
(作者系上海社会科学院国外社会主义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来源:东方网 2017年10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