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蓝皮书》是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建设品牌成果,连续出版已逾十载,多年来成为上海经济、社会、文化、资源环境发展的忠实记录者。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为全面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6月24日,上海社会科学院发布《上海蓝皮书(2016)》,此次蓝皮书系列成果从经济、社会、文化、资源环境、法治、传媒等视角对上海发展进行全方位预测与解读。
经济:上海科技创新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上海经济发展报告(2016)》以“创新发展先行者”为主题,讨论上海科技创新的制度变革、上海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优势及其社会氛围等问题,并对上海自贸区效应、上海与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的关系、上海互联网﹢创新趋势及对产业影响、中小微企业发展、城市管理创新等问题做了分析。
报告显示,从2010-2014年《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提供的定量指标来看,2010-2013年上海综合科技进步水平始终保持全国首位,2014年位列第2,获得82.48分,仅落后北京0.64分。其中,科技活动投入指数位居全国第1,科技进步环境指数、科技活动产出指数位居全国第2,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数位居全国第3。
报告认为,上海是我国科技创新的先行者,一方面正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另一方面正处于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型关键期,肩负“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历史重大使命,同时也面临着制约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法律作为规则之治的重要载体,对加快科技发展、提升创新效率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
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是上海建设科创中心的重要内容。报告指出,社会氛围的营造要适应科技创新发展的新趋势,有利于科创中心建设的社会氛围应具有开放性、包容性、便利性、灵动性等特点。创新主体是开展各类创新活动的主体,也是营造良好社会氛围的主要力量。不同的创新个体和社会群体具有不同的认知模式和文化背景。创新主体的多元化,某种程度上就意味着社会氛围的多元化以及社会包容度的提升。
文化:引导长三角区域文化一体化整合发展
《上海文化发展报告(2016)》以“全球文明城市:未来上海城市发展的文化愿景”为主题,聚焦2016年乃至更长时段上海文化发展的重要问题,系统梳理当前上海文化建设面临的新背景,预测展望上海文化发展的新趋势,进而指出未来上海加快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进一步提升上海文化软实力的主要路径和具体举措。
报告显示,从2015年起到2030年,在城市文化建设上,上海要把握全球城市网络结构调整重塑趋势和机遇,进一步优化和完善特大型城市和综合复合型城市的空间形态,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依托,充分发挥上海作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和都市圈首位(龙头)城市的作用,积极推进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以统一、繁荣和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区域文化,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群和都市圈持续发展提供精神文化支撑。为此,上海在城市文化建设中应当义不容辞地承担起推进长江三角洲区域文化整合发展的责任,从而为上海城市的功能扩展、能级提升和全球文明之城的目标达成奠定扎实的基础。
报告课题组对上海公共文化服务的相关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参与人群的年龄层次过于集中,50岁以上的群体占据了全部人群的83.7%,这意味着中老年人群是当前社区公共文化的参与主体。同时也说明,当前社区文化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和内容的广度仍然不够,亟待改进。
社会:人口老龄化呈现程度高、速度快、高龄化特点
《2016年上海社会发展报告》以“优化社会政策、促进社会治理”为主题,结合全市完善社会政策促进社会治理创新的探索经验,从专家学者角度紧紧围绕上海社会政策和社会发展中的热点、瓶颈和难点问题,面向“十三五”的发展前景,提出优化社会政策,促进社会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
报告显示,“十三五”提升社会发展质量面临新的问题与新的挑战,其中,人口问题依然严峻,表现在:一方面,人口总量规模不断扩大,外来低端人口占比较高,人口素质提升缓慢。另一方面,人口老龄化呈现程度高、速度快、高龄化突出等特点。
根据预测,到2045年,上海户籍人口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会突破640万,占户籍总人口的比重将达到45%,养老保障和为老服务事业面临压力巨大。另外,常住人口2014年已经达到2425.68万,其中的劳动力资源丰富,少子化严重。从未来发展来看,2020年以后上海常住人口中总抚养负担将超过50%,人口红利将消失。上海进入深度老龄化、少子化社会,政府用于养老公共服务的财政压力增大,企业用工的结构性短缺现象将会越来越突出。
报告认为,新环境下,上海就业保障工作面临四大挑战。首先,经济“新常态”造成就业总量、结构矛盾持续。其次,重学历轻技能导致的人才过剩和短缺并存的双重压力。第三,过度追求稳定怕担风险的市民文化缺乏创新创业精神。第四,“互联网+”时代的用工形式与传统的就业保障模式不适应。
资源环境:长三角环境保护协同推进面临挑战
长三角三省一市(安徽省、江苏省、浙江省和上海市)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经济总量最大的区域。2014年,长三角地区人口占全国的16.07%,国土面积占全国的37%,GDP占全国的21.19%,人均GDP达到61377元,在全国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上海资源环境发展报告(2016)》认为,长三角三省一市发展水平存在一定差距,各地区的经济水平、环境状况、环保诉求有所不同,行政因素、经济因素、环境因素共同衍生出区域环保协同推进的各种挑战。一是,环境保护协同推进仍面临行政壁垒。二是,经济社会发展差距制约环保协同发展。三是,区域环境污染差异考验协调能力。四是,环保公众参与能力发展不均衡。
报告认为,当前长三角地区空气污染一体化和同步化趋势较为突出,大气污染物浓度超标城市的比重超过了80%。监测数据显示,长三角大气环境污染不仅仅局限于单个城市,整个区域的大气污染过程表现出明显的同步性,大气污染的区域性特征十分显著。长三角地区水环境则面临以下问题,区域河网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太湖流域流经城市区域的河段污染严重。局部地区饮用水水质较差,水源地水质安全面临风险。区域湖泊水库富营养化特征明显,太湖问题较为突出。流域协调协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城市废污水排放量居高不下。
法治:司法公信力建设有待加强
《上海法治发展报告(2016)》对2015年上海地方法治建设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反映了上海市法治建设持续深入推进的真实情况,回顾并梳理了上海在人大立法、依法行政、司法体制改革、依法治市等方面取得的进步和面临的挑战。
报告指出,上海检察机关虽然在教育和引导检察官以提高司法公信力为载体践行司法为民宗旨方面,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形成了很多好的经验做法,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肯定和积极评价,但在加强和推进司法公信力建设方面还存在如下问题与不足。
报告显示, 2015年,上海市法治建设稳步推进,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依法治市、人大立法、法治政府、司法体制改革、律师工作等法治建设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和司法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的新形势新任务的背景下,上海在法治建设过程中,依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需要从以下方面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报告认为,上海市依法行政工作全面推进,法治政府建设进一步加强,然而,政府自身建设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同时,随着司法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司法工作中的问题和挑战也逐步显现。城市管理中仍然存在短板制约。上海市城市人口综合服务和调控、低效建设用地减量化、生态环境整治等任务依然繁重,在综合交通、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等领域还面临不少新问题、新情况需着力加以解决。
传媒:2015年以来媒体格局呈现新的样态
《2016上海传媒发展报告》由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主持编写,以“媒体融合发展研究”为主题,梳理了2015年媒体格局,解读传媒政策,分析传媒形态。聚焦上海传媒现状,探究“媒体融合发展”背景下上海传媒如何整合资源、创新突破,开拓媒体新格局。
报告指出,2015年以来媒体融合呈现四大主要态势:一是,传统媒体全线收缩中艰难转身,传统媒体正在失去往昔主流的生存模式。二是,新媒体风云激荡泥沙俱下。随着专业媒体垂直产品裂变细分与自媒体的专业化,媒体的内容生态链正在被解构重塑。三是,移动客户端爆发式增长。移动客户端当属2015年竞争最激烈的领域。但数量太多、产品雷同、优质内容匮乏、盈利模式模糊的弊端日益突出,泡沫化加剧。四是,资本强势介入、超级媒体集团显露雏形。媒体投资快速升温,体量庞大的超级商业公司、科技公司通过资本运作大举进入媒体领域。
报告分析认为,2015年以来媒体格局呈现新的样态,技术的突破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决定了媒体的未来,互联网和新媒体成为基本生存状态。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绝非简单的二元对立,融合背景下新旧媒体同样面临挑战与危机。“没落”与“繁荣”只是表象,打造核心价值品牌才是生存发展之大计。新媒体生态需要新规则新秩序,建设公正、合理的网络传播治理体系是当务之急。
报告建议,中国传媒发展已进入构建以互联网为中心的全球传播新格局的新阶段,此时是转型发展的最佳时机,在构建新一轮媒体传播格局的竞争中,传媒业理当积极投入主动参与,承担责任发挥力量。不管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执念于新旧之分已毫无意义,而应打破机制和形态的藩篱,着眼当下放眼未来,借力资本拥抱技术,在融合中创新,共同创造中国传媒新世界。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6年6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