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我国发展仍然处在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关键是要实现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切实把推动经济发展的着力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系列重要讲话读本》中有关经济发展的论断,为推动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了重要方向,是实现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行动指南,体现了多方面的科学含义和重要意义。
第一,有效益高质量的增长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即GDP)论英雄”,“我们要的是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速度,是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得到提高又不会产生后遗症的速度”。这明确指出,衡量和评价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是提高质量和效益。GDP是衡量经济增长的重要指标,但不是唯一的指标,我们要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作为全面衡量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新标志。
第二,经济体制改革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核心和关键。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实现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则是正确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运用市场机制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同时更好地发挥好政府在促进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创新驱动战略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好”。以科技创新为推动力的创新驱动,是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通过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完善人才机制、推动科技创新,充分运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新机遇,努力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第四,全面小康特别是农村小康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社会,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促进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来看,关键就是要解决好“三农”问题,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四化同步”发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特别是农村小康社会。
第五,新型城镇化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抓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城镇化为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和现代化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传统过度强调“土地城镇化、产业城镇化和空间城镇化”的城镇化模式导致了城乡差距不断扩大,产生了“新二元结构”等新问题和新矛盾。因此,要以新型城镇化为重要抓手,坚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注重提高城镇化的质量,促进大中小城镇合理分工、协调发展,从而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目标。
(作者系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来源:《解放日报》2014年8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