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赵修义认为,一张成功的报纸,应该是别人少不了的,社科报应该总结自己有哪些特色,区别于其他报纸的不可替代的因素,并应将这些因素发扬光大,这样才能让学术界在海量的阅读材料中感到社科报的不可或缺。副刊的很多文章其实是有分量的,可读性也比较强,但目前还是比较杂,其风格应更加鲜明。上海大学邓伟志教授认为,应充分认识到媒体发展的趋势,报纸电子化是不可逆转的;作为学术类报纸,对于热点也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有时候对潮流更得过紧也容易犯错误。上海市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季桂宝也认为,像App、微信等新媒体形式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很大的冲击,而在当前众声喧哗的时代,可以阅读的东西是太多了,所以社科报应该有更精细、更深刻的编辑选择,给读者提供一些精品,而不是一锅信息的“大杂烩”。社科院副院长叶青教授表示,目前的媒体在很多理论问题上“防守”较多,“主动出击”其实做得不够好,而很多问题,我们主流媒体不去探讨,新媒体就会占领话语权,所以对于“话语禁区”我们应该更加辩证地看待。同济大学陈家琪教授认为,目前其实可以讨论的话题不是太少而是太多,很多问题很有探讨的意义。比如“十八大”报告中的24字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它的核心是什么?24字之间到底有何逻辑关系?例如德国魏玛时期的民主状况,希特勒到底是在什么情况下被选上来的?这些问题其实都应该去讨论。学术报纸更应该有探讨严肃理论问题的勇气,以克服社会泡沫化、轻浮化的不良倾向。上海市社联副主席刘世军说,社科报要坚持自己的导向,多做一些有思想穿透力、文化感染力的选题。
华东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