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学》辑刊第三辑、《中国道路与前景:第五届世界中国学论坛实录》分别由上海人民出版社、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
《中国学》第三辑由世界中国学论坛主办、世界中国学研究所编辑,院党委书记潘世伟担任编委会主任,副院长、历史研究所所长黄仁伟担任编委会副主任,世界中国学研究所研究员乔兆红担任执行主编。本辑主题为“中国道路”,集中了中共中央前常务副校长、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会长郑必坚,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公共行政系讲座教授王绍光,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情报院院长张树华,华盛顿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尼古拉斯•拉迪,印度尼赫鲁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主任谢钢等海内外知名学者的论文。
《中国学》正式创办于2012年8月,是中国学研究领域的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辑刊。出版以来,在国内外学术界反响良好,得到一致好评。辑刊以繁荣和发展世界中国学研究、促进海内外中国学研究的对话与交流为己任,发表世界中国学研究的最新中外文成果,鼓励观点创新,提倡学术争鸣。内容涉及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社会、国际关系等学科,尤其关注当代中国研究,设有“特稿”、“对话”、“历史人文”、“当代聚焦”、“中国与世界”、“新视界”、“书评”等栏目。此外,为及时反应海外对当代中国问题的最新分析,从本辑开始《中国学》增设“海外中国观察”栏目。
《中国道路与前景:第五届世界中国学论坛实录》中英文版由我院世界中国学研究所编纂,该书的出版旨在全面介绍第五届世界中国学论坛,详细再现海内外中国研究专家的重要观点。书中以“中国梦”与世界互动、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世界的中国学以及“中国梦”的“世界回响”为主要线索,直观地呈现了第五届世界中国学论坛的主旨演讲、圆桌会议和分会的精彩发言,以及媒体对参会专家的深度访谈。此外,为向中国学研究的学术大家进行致敬,该书还对谢和耐、孔飞力、傅高义等历届“中国学贡献奖”获奖者作了重点介绍。
第五届世界中国学论坛于2013年3月23日至24日在上海举行,论坛主题为“中国现代化:道路与前景”。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名专家学者、意见领袖参会,共论国际化大背景下的中国发展及与世界的互动之道。本书中英文版的出版,将进一步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基本国情、价值观念、发展道路、内外政策的认识与理解,也有利于在各种观点的交锋中,逐渐凝聚对中国发展道路的共识。
附1:《中国学》第三辑目录
特稿
郑必坚:中国和平发展道路与构建利益共同体
王绍光:政体思维与政道思维
张树华:国际视域下中国道路的政治优势与思想价值
对话
潘玮琳:象牙塔外的“中国先生”:专访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前主席柯白
历史人文
张西平:域外中国学研究方法论检讨
李建民:“唐代肺石”新釋——唐宋变革与“间接统治”论
耿昇:康熙大帝、路易十四与天主教入华
阮俊强:文字、语言与思想的本土化:关于古代越南儒家经典翻译问题
当代聚焦
尼古拉斯•拉迪: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花建:文化强国的目标和未来十年中国文化建设的重点
严善平:中国劳动力短缺、工资上涨的现状和原因
卞建林:转型期中国刑事诉讼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中国与世界
赵全胜:未来十年的中国与世界:亚太地区的二元领导结构
谢钢:中国与新兴经济体的关系
仇华飞:美国智库与当代中国问题研究
新视界
约瑟夫•格雷戈里•马奥尼:关怀和承认的辩证关系:关于中国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讨论
吴琦幸:中国学研究的新视点:华文报纸在北美的五次转型
蔡丰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和谐文化精神及其对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发展的功能价值
海外中国观察
梅俊杰: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十周年之际的海外评论
王震:中东变局下的中国中东外交转型——来自海外的观察与研究
盛文沁:中国农民工:困境与维权
张焮:中国微博热的海外解读
书评
乔兆红:更好地了解中国——基辛格《论中国》读后
禇艳红:北美中国学研究的新成果——朱政惠、崔丕主编《北美中国学的历史与现状》读后
王大可:边缘的声音——读傅葆石《灰色上海,1937—1945:中国文人的隐退、反抗与合作》
附2:《中国道路与前景:第五届世界中国学论坛实录》目录
世界的中国学——关于第五届世界中国学论坛
中国学的泰斗们——中国学研究贡献奖获奖者风采
“中国梦”与世界互动——第五届世界中国学论坛主旨演讲
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世界的中国学——第五届世界中国学论坛圆桌与分会发言精萃
“中国梦”的“世界回响”——第五届世界中国学论坛专访访谈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