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由谁推动:政府还是市场?
开栏的话
党的十八大鲜明提出“要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并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作出部署,开启了当代中国深入推进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新征程。改革,这一在报告全文中共出现68次的高频词,已经成为凝聚当今社会各个阶层和群体共同关注和期许的焦点话题。本报从今天起与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合作推出“看法”栏目,首个系列聚焦“改革”,呈现多方观点,旨在为进一步推动改革厘清路径、明晰共识。
目前,对于是否要改革,认识层面的疑惑逐渐消散,共识基本形成。但是,改革推动力来自何方,是政府还是市场?政府与市场该如何发力?对此,各方观点不一。其中有两种观点较有代表性:一种强调市场改革,另一种则强调政府调控。本期“看法”聚焦改革动力问题。
改革依靠市场与政府双元动力
李垣
十八大以后,要求通过改革促进经济增长的呼声又一次高涨。如何依靠改革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成为当今经济工作的关键问题。关于改革的动力,即“靠市场,还是靠政府”,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在实践界,一直存在着激烈的争论。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我们将同时发挥较强作用的市场机制和政府机制称为双元机制。这种机制的改革基本取向就是保持市场和政府同时配置资源的功能,发挥双元机制的作用,并促使它们产生协同效应,即中国改革的动力来自两个方面——市场和政府。
为什么我国经济改革必须同时发挥市场和政府在配置资源方面的作用?长期以来,人们已经比较了解主要依靠政府建立的计划经济体制和主要依靠市场建立的自由市场经济体制。1992年以来,我国开始建立既依靠政府又依靠市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了经济快速发展。在今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国家依然会依靠这样的体制推动经济的发展。首先,我国的市场体系仍然很不健全,市场体制的完善需要政府的推动。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是加快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同时,需要政府提高加快完善市场体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为市场发挥更高效的资源配置作用创造条件。其次,在转型过程中,面对不完善的市场机制,政府本身也成为资源的配置主体。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思考的问题,不是要政府,还是要市场,而是政府在哪些情况下,其资源配置效率高于市场。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再次,在我国,经济的转型与社会转型、民主政治的加强同时出现,相互影响。许多同时涉及经济与社会的改革需要政府主导和推动。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通过重新配置资源实现经济与社会改革的目标也成为必然的选择。
更加重要的是,我国选择同时依靠政府和市场推动改革也有着深厚的文化和历史的原因。一方面,国家经历的历史各有不同,形成的文化、认知也不尽相同;另一方面,文化、认知的改变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正如十八大报告中指出的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是一种传承,难以被更改。同样的,改革进程中市场和政府的关系也不能脱离中国特殊的历史、文化和认知。中国哲学的基石是阴阳思维,或者说是矛盾思维。这种思维更加强调矛盾双方的平衡与协同共存。此外,政府在中国几千年的演进过程中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多数群众对政府有着更多的依靠和信任。这样的历史惯性或者集体认知,很难在短时间内发生根本性改变。基于以上两个文化和历史的背景,当我们在讨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时,中国文化、历史和认知的大背景是我们必须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外部条件。
基于以上分析,我认为中国的改革必须依靠双元动力,即同时依靠政府和市场,这个动力的存在有着现实的经济原因,也有历史的文化原因。需要指出的是,以往的理论在双元动力的环境下缺乏解释力,而我们在理论上还没有完全搞清如何将两者有效地结合,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大研究力度。如果能协同好这两个动力,必然会促进中国改革更好更快前进。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执行院长)
持续改革动力来自政府职能转型
权衡
无疑,中国的改革到了需要进一步明确改革主体和动力问题的阶段了。改革的动力取决于改革的主体及其行为方式和目标,改革的主体不明确,也就无法找到改革的动力。党的十八大报告已经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问题是要解决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从这一点来说,当前进一步深化改革,首先需要重新明确政府和市场的定位问题,即明确谁是改革的主体,改革的主体是否有改革的动力。
第一,市场经济改革的目标确定了改革的主体在本质上是市场主体;政府在改革过程中的基本功能,就是为市场主体推进市场化改革提供宽松的、激励性的政策和制度环境。作为具有制度创新意义上的改革,本质上是由企业家遵循市场竞争机制,根据成本最小化、利润最大化原则,推动的具有内生性行为的一系列创新过程,包括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等,这是由具有创新品质和风险意识的企业家精神决定的最基本的主体自我创新行为和过程。中国改革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实践,已经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市场经济的核心与关键就是培育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市场经济主体与微观基础。因此,改革的目标决定了改革的主体及其行为方式。中国30多年的改革经验证明,微观基础的利益主体,包括民间草根力量发起的农村改革、城市国有企业改革、民营经济崛起、外资企业成长等等,从改革的初始阶段,或面对生存危机和压力,或追求边际利润最大化,或追求增量利益最大化。而正是这样的利益主体及其内在的改革动力,探索出了一条市场化改革的实践和道路。问题在于,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究竟扮演了一个什么角色呢?我的理解是,政府一开始就选择放弃计划经济的权力配置资源和命令经济,逐步放松管制,特别是通过简政放权,放权让利,给各个微观利益主体提供了一个不断 “放松”的环境和氛围,并通过制定政策、法律体系等,为市场化改革营造一个平等竞争和公平发展的环境。从这一点来说,政府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退出”行为,为市场经济改革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激励环境,使各类企业、市场主体和利益主体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提高了微观经济主体的改革创新积极性。换句话说,中国市场化改革能够走到今天,市场主体功不可没,因为它们是市场化改革的内在的推动者、创新者;同样,政府行为也功不可没,因为如果是政府继续沿用计划经济体制的“管制”思维,就不会有微观主体推动的市场化改革与创新的任何空间和机会。
第二,中国未来由市场主体推动的改革空间和动力释放的大小,已经不仅仅满足于政府继续“放松管制”,而取决于政府职能转型与自身的体制机制创新。显然,30多年的市场化改革和发展,大大改变了市场经济微观主体的行为方式、目标选择以及利益预期。现有的政府职能、机构设置、行政机制等已经严重制约了市场微观基础的改革目标,制约了市场主体进一步推进改革的意愿,已经成为进一步深化市场化改革的障碍。因此,在未来的市场化改革进程中,政府的定位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继续依靠“放松管制”就能够诱导市场主体改革的问题,而是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和目标,从根本上彻底改革政府管理体制,转变政府职能,真正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政府。从这一点来说,政府必须根据市场主体改革和发展的现实需求,从功能上 “有进有退”,从体制机制上“创新转型”,退出对微观市场主体和资源配置的直接干预,进入公共服务、市场监管、宏观调控、法制建设等领域,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这样,才能够为微观主体进一步市场化改革提供更加有力的激励和持续的改革动力。正是从这一点说,改革需要政府从放松管制和放权让利,走向自身体制机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为市场化改革的不同利益主体创造更加公平公正、竞争有序、法制透明的制度环境和激励性氛围,这样才能够真正持续地推进市场化改革和创新。
来源:《解放日报》2013年3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