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逸思视觉  逸思新闻

中国经济发展趋势的海外视角

日期:2013/03/11|点击:4

 中国经济既不会硬着陆也不会软着陆,中国经济将维持高速平稳的发展态势,并将继续支撑全球经济体系。一个欣欣向荣的国家在很多年内维持高速增长并非没有先例。然而,这种情况发生在中国的可能性却被忽视了。

 

中共十八大以后,尤其是全国两会召开之际,海外学者纷纷聚焦中国经济发展趋势。他们普遍认为,中国经济仍在健康的轨道上运行,中国政府继续致力于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他们预期,中国经济能够成功转型并实现可持续增长。 

中国经济不会着陆

弗雷德·阿尔杰管理公司执行副总裁兼首席经济学家扎卡里·卡拉贝尔说:中国经济依然在轨道上行驶

他指出,最近10年来,在每一个关键时刻,总有人警告说,中国的经济增长随时会放慢速度,即将出现的硬着陆软着陆将使许多人的财产变得一钱不值。然而,中国经济既不会硬着陆也不会软着陆,而是不会着陆,中国经济将维持高速平稳的发展态势,并将继续支撑全球经济体系。他分析道,一个欣欣向荣的国家在很多年内维持高速增长并非没有先例。例如,二战后的美国经济在长达28年的时间内以每年4%5%6%的速度增长,其经济规模在1950年代与1960年代之间几乎翻了一番,在1970年代达到高峰,然后有所放慢,直至1980年代恢复增长,这种势头一直持续到1991年底和1992年初,整个1990年代的大部分时间也还不错。然而,这种情况发生在中国的可能性却被忽视了,原因是有些人认为,中国大规模经济活动包括政府在基础设施方面开支过大,对医疗保障制度关注太少,房地产几乎失控,贫富差距十分巨大,腐败情况严重,而且工资不断上涨,有使中国强大出口经济的成本优势遭受破坏的风险等等。虽然存在上述问题,但它们与中国未来几年的高速发展并不矛盾。一旦全球经济衰退导致中国出口下滑——实际上最近几个月的情况正是如此,那么拥有3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的中国,完全能够要么调整(有不良贷款的)各银行的资本,要么从战略的角度来刺激消费。虽然中国的发展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没有任何事物能破坏它的发展。 

中国金融体系走向成熟

伦敦经济学院院长霍华德·戴维斯认为中国金融体系走向成熟,并指出中国今后可以在金融市场监管上发挥作用。

他指出,几年来,中国金融体制所发生的变化是惊人的。2002年,中国各大银行都面临着极大风险,不良信贷约占其资产总额的10%。当时中国的银行从未采取任何国际通行的风险防范措施。如今,不良信贷只占银行资产的不到1%。外国合作伙伴也相继被引入,小股东的权益机制也得到了强化。而且,中国的银行开始向外国进军。当然,其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中国的银行把许多贷款——不管它们是否愿意——发放给了地方政府,用于一些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而这些项目的经济价值本身是存在疑问的。另外,房地产市场的风险始终存在。但中国房地产的投资大多数是现金收入,贷款的比例并不太高。在北京,中国银监会以及中国人民银行已经显示出了它们在应对市场变化方面的能力。最近几个月来,这些机构在控制贷款的增长方面收到了很好的成效。

一个最令人感兴趣的现象是,北京、伦敦和纽约所采取的措施和监管手段越来越趋于一致。如今,中国相关部门已经看到了放松监管的好处,也乐意让更多的金融机构进入贸易领域。在控制房地产信贷时,中国政府已经开始认同金融机构在自有资金方面的比例标准或者最高负债指标。 

正确看待中国经济风险

德国经济研究所的全球经济专家于尔根·马特斯指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许多国家都担忧日本当时所显示出来的将要超过全球所有其他国家的发展势头。中国现在承担了这一角色,跟当时的日本类似,经济发展异常活跃。而在这种情况下,就免不了发生银行慷慨发放信贷的同时,催生许多呆账坏账。一旦投资额和利润不成比例,那就会出现金融危机或房地产危机。日本、韩国和泰国都有过相似的经历。

马特斯认为,中国幸运的地方是:其他亚洲国家已经犯过许多错误,而中国可以从中吸取教训。

渣打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杰勒德·莱昂斯则指出,要正确看待中国风险。他的观点颇有代表性。作者指出,列出一系列消极因素很容易,但是,列出更多的积极因素也是可能的。只盯着消极因素的人与停摆的钟相似:他们在某个阶段是正确的,但对于显示时间毫无用处。

鉴于中国经济的规模和复杂性,中国需要强有力的、独立的政策机制和管理者。中国的金融部门需要发展,利率需要放开,资源要得到更有效地分配。这都需要时间。此外还有地方政府的投资工具、通胀以及整体投资水平过高等问题。但前景有赖于基础、信心和政策。目前,在中国,基础不错,信心恢复能力强,政策选择仍然充足。一切修复工作都将在空中完成 

增速放缓有利于"转型"

转型中的中国经济经历阵痛不可避免。分析人士称,在这一时刻不应为稳增长放松转型之力。巴克莱财富亚洲投资策略师黄敬庭说,市场对中国推进经济调整的步伐感到放心,中国仍保持推进结构调整的动力,如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对资本账户开放具有重要意义。即便在稳增长的同时,政府也没有放松对地产的调控,从长期看有利于经济基本面。

新加坡国立大学助理教授胡光宙表示,目前经济放缓态势与2008年中国面临的挑战有所不同。当时中国为避免经济快速下滑和保就业推出巨额刺激措施,而如今中国政府更加审慎,仍在坚持经济结构调整。中国应坚定从重速度、重规模向重结构、重质量、重效益、重民生方向转变,解决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的问题。

巴西应用经济研究所所长助理特谢拉说,中国通过出口和投资创造了经济奇迹,但这一模式不可持续,必须转成国内消费拉动增长模式。在欧债危机持续发酵和自身经济转型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速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很正常。

他认为,破除对增长率的迷信将成为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在转型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储蓄、投资乃至增长下降情况,而这不应被看做是问题,因为届时收入分配得到很好改善,社会不平等及由此带来的社会紧张得以减少,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这恰好表明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也有分析人士称,当前导致严重不平等、环境破坏、社会福利恶化、官员滥用职权的增长模式正是当今中国社会不满情绪的根源。 

可以避免重蹈日本覆辙

美国彭博新闻社网站发表摩根士丹利亚洲区非执行主席斯蒂芬·罗奇的文章,题为中国可能将避免日本经济发展政策中的失误。他说:(两国)有很多共同点:出口驱动型经济模式、汇率压力、快速积累的外汇储备、专家制定产业政策。在我看来,主要的不同在于,中国有办法去改变经济模式,日本没有;中国有决心并且有必要的资金去执行变革,日本也没有。这位经济学家说,中国在十二五规划中呼吁,将服务业所占比例从现在的43%扩大到47%。批发业、零售业、物流管理、餐饮娱乐业都将迅速增长。中国对美国食品的需求量预计将增长,这支持了奥巴马总统强调的把出口作为经济复苏重要组成部分的政策。中国是我们的第三大出口市场,也是增速最快的市场。当他们从出口和投资导向型向消费导向型发展时,他们对西方尤其是美国的高质量产品的需求只增不减。对于渴望经济增长的美国来说,这是我们需要留意的机会。贸易数字显示,与中国相比,加拿大和墨西哥从美国的进口量更多。

高盛公司估计,即使中国不为本国经济的增长采取任何行动,也就是说如果消费支出水平保持现状,即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5%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