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2020年的上海,确立了国际文化大都市的战略目标。这一目标要求上海的文化建设,不仅仅满足本地和周边居民的文化消费,而且要体现中国的国家文化软实力,成为全球城市网络的最高级节点,从文化层面上推动全球化向创意和创新、多元与包容、增值与共享的方向发展,在全球文化产业的价值链、全球文化资源的供应链、全球文化消费的品牌链这三大链条中发挥引领的作用。作为国际文化大都市的重要内容,上海建设世界创意之都,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点。
其一、多元包容和创新引领的中心。 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了联合国成立65年来第一份关于世界文化的报告 《着力文化多样性与文化间对话》,指出多元文化的差异和包容是创意和创造的基础。从2004年到2012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了32座全球创意城市,上海以“设计之都”名列其中。这32座创意城市,从苏格兰文学之都爱丁堡,到美国新墨西哥州的手工艺和民间艺术之都圣达菲,到旋律迷人的意大利音乐之都博洛尼亚,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 “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既能够传承本土的文脉遗产,更能够包容现代的多元文化要素,并且在融会贯通中形成创意活力。
世界的潮流,我们的选择。上海要坚定地把海纳百川、多元包容作为突出的战略优势,进一步扩大文化领域的开放。包括吸引更多国际文化组织总部、中心、机构和优秀人才集聚上海,利用全球文化资源,开发既有本土特色又能适应国际市场需求的优秀文化产品,探索在文化产业领域更加多样化的中外合作与合资的形式,参与全球影视、游戏、音乐、出版、会展、广告等产业链的分工合作,从而成为中国文化与世界对接的关键节点,成为推动中国智慧融入全球化浪潮的有力引擎。
其二、科技与文化创新的基地。跨入21世纪以来,全球文化创意领域一大历史性潮流,就是文化与科技的跨界融合创新。国际唱片产业联盟的最新报告指出:从2004到2010年全球数字音乐销售增长1000%,而传统唱片产业市场萎缩了30%。这说明科技文化的融合创新,已经成为文化软实力的制胜之道,也说明上海所面对的巨大市场和奋起直追的紧迫性。上海作为全国重要的科技研发和产业化基地,要根据国家文化科技融合创新的战略部署,有所为有所不为,突出重点,进一步加强文化领域共性技术研究与关键系统装备研制,开展文化内容创作、生产、管理、传播与消费等文化产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研究,特别是在上海有一定优势的3D等高清内容生成制作技术、数字印刷和绿色印刷技术、绿色和节能型视听技术和材料等方面,开展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应用研究,成为国家文化科技融合创新的核心城市和应用推广基地。
其三、文产融合和产业联动的引擎。正如英国国家科技与艺术基金会在 《跨界创意的价值》、《文化创新》等报告中所指出的:新技术的革命性突飞猛进,迫使世界级的城市必须在科技、工程、艺术、商业等领域进行跨界的融合创新,才能把握住这种革命带来的广阔机会。从全球范围看,世界城市的转型经历了四个阶段:从农业向制造业转型,从制造业向服务业主导转型,从传统服务业主导向现代服务业主导转型,从资本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今天的上海面临着“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历史性任务,上海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应该为这一历史性的转型提供强大的动力。
其四、推动区域文化创新协调发展的关键节点。长三角是各类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最密集,资源要素集聚最丰富的城市群。要把如此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成为文化产业和文化资本,关键是上海作为长三角的核心,要率先打造更多的文化服务平台,通过城市节点的网络吸引更多的文化要素,使它们在区域内进行流动组合,形成文化产业的价值链、文化资源的供应链、文化消费的品牌链的分工协作关系,向世界级的文化大都市区域迈进。
(作者为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这是其在 “推进世界城市日——建设更美新上海”报告会上的发言,由上海后世博研究中心供稿)
来源:解放日报2012-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