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部投资1850万元制作的中国铁路宣传片,非常引人关注。这部5分钟的宣传片,平均每秒耗资6万元,自然引起了舆论哗然。
议论焦点不是该不该拍,而是用天价拍出了效果不佳的宣传片,审计报告也强调该宣传片未达到预期效果。传统意义上的节约,是以“省”为衡量标准的;今天意义上的节约,则应以绩效评价为衡量标准。“省”的标准体现在“少用或不用”上,当下人们更加关注投入产出,看重绩效。如果我们还是停留在“不用或少用”的认知水平上,则说服力不强。因此,绩效评价因其综合性、系统性和科学性,而更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
所谓绩效评价,是指依照预先确定的标准和一定的评价程序,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按照评价的内容和标准,对评价对象的工作能力、工作业绩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考核与评价。绩效评价的作用在于:其一,达成目标。绩效考核本质上是一种过程管理,而不是仅仅对结果的考核。它是将中长期的目标分解成指标,不断督促实现和完成的过程。其二,挖掘问题。绩效考核是一个不断规范计划的执行与修正的循环过程,体现在整个绩效管理环节,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改进问题的过程。其三,分配利益。与利益不挂钩的考核是没有意义的,考核起到激励、奖勤罚懒的作用。其四,促进成长。绩效考核的最终目的并不是单纯地进行利益分配,而是促进共同成长。通过考核发现问题、改进问题,找到差距进行提升,最后达到双赢。
绩效评价尤其适用于公共财政、社会资源分配等方面。如果把绩效评价作为节约与否的衡量尺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会有效遏制奢靡之风、杜绝浪费,进而扭转不良社会风气。需要指出的是,对于公共财政的投入,现在议论最多的还是能不能用得节约些,而很少从绩效角度考虑问题。
审计资料曾显示:某地6所高校部分设备购入后形成闲置,涉及金额2941万元。这种闲置不用造成了浪费,绩效评价自然是负面的。而我们的高校、科研单位对外介绍情况时会说,“本单位拥有多少设备”,国外高校、科研单位则是介绍使用了多少次,效果如何。进一步分析造成这些浪费的原因,一是对科研发展战略缺乏研究;二是盲目攀比;三是缺乏专业人员使用和维护;四是缺乏昂贵的维护费用。在我国,一些大型科研基础设施和昂贵的仪器设备存在“三低”状况:管理水平低、共享程度低、使用效率低。当我们采用绩效评价的尺度衡量时,这样的事情会减少发生,因为有责任追究,就会有行为规范。
怎样进一步发挥绩效评价的作用呢?首先是转变节约观,克服单纯 “多与少”的衡量标准,用绩效评价为尺度判断得与失、好与坏。其次是实施问责制,使之常态化。实现全程监控,跟踪问效,挖掘问题具体分析,不放过任何过失和不当,直至追究法律责任,确保目标实现,克服“难进易出”的现象,让财政资金得到更科学、有效的投入和使用,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再次是注重绩效评价结论再利用,确立以效果为导向的绩效管理理念和机制,形成好的鼓励、劣的惩戒之风气。最后是充分发挥绩效审计更大效能,特别关注可持续发展的中长期战略,充分实现低碳节能环保的发展绩效。这既是一份社会责任,更是转型发展的重要目标。
(谢京辉 作者为上海社科院副院长)
来源:解放日报 2012年8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