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热钱涌动”对金融和经济安全构成了潜在威胁
●世界银行敦促发展中国家回归中性货币政策
●中国近期的货币政策举措只是“稳增长”战略要求下的微调
近来,巴西、澳大利亚、中国等国先后降息,似乎强化了关于各国联手实施宽松货币政策的观点。但与此同时,美联储多次表明,除非再次出现系统性经济崩溃,不会推出QE3;欧洲央行、英国央行及加拿大央行宣布维持现有利率不变;日本央行表示,货币宽松规模不会自动增加。
冷静、谨慎、独立决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制定宏观调控政策的必备要素,假设当前各国贸然联手推出一系列的货币宽松政策,虽然短期内会给本国经济注入“强心针”,但极有可能因此而带来多方面的隐患,并可能使全球经济复苏道路更为曲折、复杂。
防范重蹈“流动性陷阱”
“流动性陷阱”的概念是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在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之后提出来的。简单地讲,“流动性陷阱”是指当一段时间内即使利率降到很低水平,市场参与者对利率调整不再作出反应,人们宁愿持有现金而不投资、向外借贷,此时无论注入多少资金也没有效果,货币政策在刺激需求方面失效。
近来,全球经济所表现出的对利率工具不敏感似乎又在重新证明凯恩斯的这一论断。日本是最早实行量化宽松政策的国家,在1990年代初经济泡沫破灭后,从1995年开始便降低利率到0%-0.1%的超低水平。但从实际效果看,由于银行的巨量贷款并未能扩大产出从而导致经济继续停滞,最终使货币政策失去效果。在美国,为了应对迅猛爆发的次贷危机,美联储于2008年、2010年相继推出两轮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试图通过“零利率”和“印钞票”来挽救经济,但收效甚微;同时,量化宽松政策还造成了大宗商品价格波动、输出通货膨胀、制造贸易摩擦等一系列恶果。
正是出于对失败的宽松政策的反思,才促成近期有关国家做出暂不推行进一步宽松货币政策的决策。而从全球资金面的情况看,则呈现出“热钱涌动”的另外一种景象,有媒体甚至称目前“全球的资金已泛滥到难以想像的地步”,这些廉价、流动着的资金客观上对全球金融和经济安全构成了潜在威胁。
为未来预留“政策余地”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各国实施宏观调控的两大重要手段,从国际形势看,各国宏观调控政策的空间余地已经十分窘迫:
一方面,长期“高负债”运行,已经使得财政政策“山穷水尽”:据统计,日本政府的负债率高达220%,美国政府的负债率已接近100%;2010年欧元区17国政府债务占该地区GDP比例提高到了85.4%,其中意大利高达118.4%的水平,而希腊、西班牙等国家因债务危机而导致局势岌岌可危;巴西、印度、俄罗斯等国政府的负债率也均在60%以上;虽然中国中央和地方的负债以内债为主,但近年来负债率也在不断攀升,并已进入密集的偿债高峰期。总体上看,各国政府负债率均高于政府债务占GDP的比重60%的安全临界点,各国政府财政政策的进一步使用显得“捉襟见肘”。
另一方面,货币政策在政策体系中的作用就显得更加重要。但由于美、日等发达经济体均采用了持续的宽松性货币政策,且效果不佳、负面影响众多,其政策空间也十分有限。从全球经济形势看,唯有以“金砖四国”或“灵猫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仍具有实施宽松货币政策的余地,虽然这个空间的确已经非常狭小了。
基于对全局形势的客观判断,世界银行发出信号敦促发展中国家回归中性货币政策。该行在2012年6月《全球经济展望》中提出,发展中国家应该做好准备面对旷日持久的全球经济波动,同时准备迎接更艰难的时期。报告主要作者安德鲁·伯恩斯指出:“在可能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需要行动起来减少脆弱性,通过降低短期债务水平、削减预算赤字、回归中性的货币政策态势等方式。这样做可以使他们有更多的余地,一旦全球形势急转直下,可以采取宽松的政策。”
中国将落实稳健货币政策
近期中国人民银行连续采用了“降准”、“降息”等重要的货币政策手段,但其在《2011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中则明确指出,2012年,各地区金融机构将继续认真贯彻落实稳健货币政策,保持货币信贷平稳适度增长和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由此可以判断,近期的货币政策举措只是“稳增长”战略要求下的微调举措,并非如社会广泛所言加入了全球货币宽松行列。从5月份宏观经济数据看,我国进出口总值为3435.8亿美元,增长14.1%,当月进出口规模刷新了去年11月创造的历史纪录,各界也普遍认为中国经济正在稳步地走出经济下滑的谷底。进一步看,当前中国推出宽松货币政策将面临多方面的隐忧:
——房地产调控政策可能因此而大打折扣。作为对房地产市场有着重大影响的货币政策,在其调整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到我国房地产调控的国情。有境外媒体称,“降息的举措将可能会再度吹起房地产泡沫”,这反映了对货币政策的一种担忧。
——不利于深入推进经济与产业转型。2008年以来,受国际经济与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传统的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资源消耗型的相关产业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许多中小企业面临生存危机。这虽然在短期内是经济发展的“阵痛”,但从长期来看,则是加速我国产业与经济转型进程的积极因素。但是,广大中西部地区在积极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却存在新一轮的粗放式发展倾向。此时,如果推行更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将可能助长这种趋势,从而不利于产业转型的推进。
——警惕全球贸易和货币摩擦升级。我国若加入到宽松货币行列,将进一步加剧国际贸易摩擦。
——助长货币流动性泛滥。国际上渐趋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正在导致全球流动性泛滥,并不可避免地引发通胀死灰复燃。从国内情况看,近年来频繁出现的绿豆、大蒜、葱姜、鸡蛋等关系居民日常生活的食品价格被盲目炒高,就深刻体现了流动性泛滥的危害。当前刺激经济发展,需要更为谨慎地使用货币政策工具,并需要合理引导民间资金进入实体经济领域。
狂沙吹尽始见金。虽然全球面临新一轮宽松政策的可能性,但中国还是需要更为冷静、审慎地在自己的经济发展道路上坚持、再坚持,由此不断提升中国的国际经济地位与形象,并等待全球经济稳步踏上复苏与繁荣的轨迹。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来源:文汇报 日期:2012.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