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于昨在京落幕。作为成果之一,峰会发表的关于提升全方位合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宣言颇引人注目,它对于中日韩关系未来的发展具有怎样的意义?
着力强调“全方位”
其实,“全方位合作伙伴关系”的提法并非首次出现。在2008年中日韩首次峰会发表的《三国伙伴关系联合声明》中,就已提出要开展“全方位合作”的期待。其后,在2009年中日韩峰会发表的十周年联合声明中便明确表示,三国确立了面向未来和全方位合作的伙伴关系。
不过,上海交大环太平洋研究中心主任王少普指出,相比以往,这次对“全方位合作伙伴关系”的定位更加着力强调,从在宣言名称中凸显出来就可见一斑。“全方位”意味着全面和长远,虽然没有出现“战略”字眼,但实质已包含了一般战略伙伴关系的内涵。
本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之所以如此彰显“全方位合作伙伴关系”的定位,离不开以下这些背景:
第一,这是基于中日韩合作的发展现状,是十多年合作水到渠成的结果。当前,中日韩合作已建立起较完备的合作体系,形成了以领导人会议为核心,以外交、经贸、科技、文化等18个部长级会议和50多个工作层机制为支撑,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格局。同时,三国已在经济、文化等20多个领域开展务实合作。
第二,随着美国战略重心的东移,亚太和东亚秩序也将相应随之调整,在此过程中,作为地区经济规模前三位的国家,中日韩应承担更大的责任。而“全方位合作”可以确保亚太和东亚秩序的调整朝着更积极的方向发展。
第三,当下,在三国关系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新问题,比如海洋权益矛盾的上升,这都需要三国在更多领域加强合作,增信释疑,而全方位合作伙伴关系是切实可行的应对之道。
成果体现“全方位”
从本次峰会取得的成果来看,“全方位合作伙伴关系”无疑得到充分的体现,并非流于概念。
首先,在政治互信层面,合作领域从救灾、防震等延伸到一些敏感地带。联合宣言称,鼓励三国在打击海盗、能源安全、网络安全、疫病防控、反恐、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等诸多非传统安全领域拓展合作。其中,打击海盗、能源和网络安全、反恐、防扩散等都是涉及三国重要利益以及与地区安全密切相关的敏感 “高政治领域”,这体现出三国之间的政治和战略互信正在增强。
其次,在经贸合作层面,中日韩决定年内启动自贸区谈判成为最大进展,也被舆论视为本次领导人会议的最大成果。
中国太平洋经济合作全国委员会副会长吴正龙指出,在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截至2010年1月,东盟已与6个国家分别执行了五组自贸协定(FTA/EPA),但是经济规模和贸易份额最大的中日韩一直未能展开自贸区谈判,成为地区合作格局中的重大缺失。此次,中日韩投资协定签署和三国自贸区谈判启动将填补这一空缺,为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注入活力,开创一个新的阶段。
尽管有观点认为,由于三国利益分歧尚存,中日韩筹建FTA之路将障碍重重。然而,这不能抹杀三国自贸区建设对加速东亚一体化进程的战略价值,自贸区的建立不仅仅有经济意义,在促成地区政治安全机制的建立上更有长远的政治意义。
而且,中日韩也在切实努力消弭三国分歧,照顾各方关切。中日韩投资协定的签署就是为消除日本对投资自由化后导致的知识产权缺乏保障的担心。
第三,在人文交流层面,三国继续夯实教育、文化、旅游等项目合作,并对未来作出指导部署。
三国领导人这次共同启动了“亚洲校园”项目,落实了去年峰会提出的“亚洲校园”计划。
值得一提的是,公共外交此次也被写入宣言。宣言表示,鼓励和支持三国外交部门进一步探讨合作方式,适时探讨建立三国公共外交论坛。这表明,公共外交对于加强中日韩人民相互了解与互信的重要性已得到高层重视。
除了联合宣言,这次峰会还发表了关于加强农业合作的联合声明,以及关于森林可持续经营、防治荒漠化和野生动物保护合作的联合声明。
王少普总结道,“全方位合作伙伴关系”的定位既是对中日韩合作现状的反映,也是对未来提出的目标和要求,蕴含与时俱进、高瞻远瞩的深意。
在全球和区域格局深刻调整的今天,中日韩有着越来越广泛的共同利益,已成为休戚相关的命运共同体。若无全方位合作,则不符合三国共同利益,也不符合地区发展的长远需要。
来源:《解放日报》 2012-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