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科研  媒体聚焦

“7年收入买房”别成了肥皂泡

日期:2011/11/16|点击:30

2011中国市长论坛” 1112日在安徽合肥举办。重庆市市长黄奇帆第一个作主题演讲。黄奇帆提出,国内外理想的房地产市场调控目标,就是这个国家或城市的平均家庭收入67年能买一套七八十平方米的普通商品房。要实现这个目标,总体上要抓好“供求平衡、土地价格、税收分量、金融杠杆、配置格局”等五个房地产调控的关键环节。(1114日《重庆日报》)

 “城市家庭平均收入67年买房”,相比几代人出资,年轻人一辈子当房奴才能买一套房的境遇,黄奇帆市长描绘的住房蓝图,让广受高房价困扰的民众看到了安居希望。尽管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出台以后,房价暴涨的势头得到了遏制,多地楼市成交量萎缩、房价回落。但是。房价目前并没有回归到合理价位,百姓仍然承受不起高房价的压力。有的地方还消极执行房价调控政策,试图取消限购政策。黄奇帆市长此时提出“城市家庭平均收入67年买房”的目标,传递了保护民众安居尊严的民生导向,值得期待。

黄奇帆不仅描绘了住房蓝图,还提出了具体的房地产调控措施,画出了实现住房蓝图的路线图。笔者期待重庆市落实承诺,在降低地价、房产税费方面体现责任担当,引导开发商放弃暴利思维,让利于民,避免市长口中的住房蓝图成为墙上画饼,让重庆市民空欢喜一场。笔者同时期待,更多地方能在平抑房价,保障中低价位住房供应方面体现责任担当。

按照世界惯例,正常房价收入比36倍,然而不少城市的房价收入比出现了严重扭曲。房价收入比超过15倍,上海、北京、广州等地的房价收入比超过50倍以上。民众如何承受高房价之重?房价泡沫现象如此严重,掏空了楼市健康发展的灵魂,显然难言正常。不少高官也坦言自己买不起房。尽管有人质疑住着福利房的高官买不起房矫情。但是在高房价语境下,普通工薪阶层“买不起房”是现实国情。

虽说住房消费已经进入了市场化时代,房价走向应由消费者与开发商在市场框架内博弈。但是作为百姓重要生活资料的自用住房,不仅仅是一种商品;它实际上带有准公共产品的性质,让百姓“居者有其屋”,政府责无旁贷。黄奇帆市长称“城市家庭平均收入67年买房”,就是政府对百姓居住尊严的责任承诺。

要实现“城市家庭平均收入67年买房”的蓝图,一方面开发商要改变房产暴利思维,还原房价成本,降价促销。另一方面需要地方政府体现责任担当,减少对房地产财政的依赖,降低地价、税费让利于民,与中央调控决心“同心同德”,对违规开发商尽到监管责任,建立合理的房产市场定价机制,理顺市场供求关系,剔除房价暴利。

对于买不起商品房的低收入民众,政府还要尽到住房保障责任,给他们提供廉租房、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上海社科院专家卢汉龙认为,福利分配不是政府对公众的恩赐,是一种公共职责的承担。同样,保障房供给不是恩赐,是责任。完善住房保障服务,决心比财力更重要。政府从公共财政中切出一块蛋糕,下决心压缩“三公”消费与其他公务经费支出,再向保障房业主适当收取费用,保证保障房按时开工、竣工,不停留于“挖坑待建”,并非不能完成的任务。只是有的地方宁愿把钱花在形象工程、“三公消费”上面,也不愿拿出更多的钱投入公共事业,完善住房保障服务。虽说政府大力建设保障房,增加了财政负担,减少了土地出让收入,但是给低收入群众提供优良住房保障服务,让群众享有基本的居住尊严,是政府的本分。增加保障房供给,也为房价理性回归提供了市场原动力。

如果开发商不放弃暴利心态,政府不走出土地财政怪圈,房价继续高企,保障房建设、分配不给力,“7年收入买房”恐怕是个美丽的肥皂泡。叶祝颐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