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专家视点

创新 融合 提升 :对上海旅游产业发展的探索研究

日期:2010/05/31|点击:39

内容摘要: 编者按 在去年底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旅游业被定位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具体来讲,无边界旅游可以从资源、产业、市场、文化创意等多路径上,助推上海发展思路转变,成为城市转型的有力突破口。

编者按 在去年底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旅游业被定位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在上海谋划“十二五”新发展之际,如何发挥旅游业在上海城市转型中的战略引领作用值得关注。上海社会科学院学者围绕“无边界旅游”思路,从发展创意产业、推动产业融合及产业转型等方面对此作了探索,现汇编后予以刊发。

 

无边界旅游为上海城市转型破题

厉无畏

所谓无边界旅游,是一种消费导向型的旅游发展模式。不同于依赖名山大川等自然资源的传统观光旅游,它以城市高度集聚的消费市场为基础,以人们不断变化的旅游需求为中心,跨越不同产业、市场和空间,把整个城市的社会经济文化都纳入旅游资源的范畴,以创新创意的手法,将其开发成为旅游吸引物、旅游体验产品、旅游消费商品。

无边界旅游冲破了“门票经济”的狭隘旅游观,诠释了旅游资源无限、旅游市场无边、旅游产业无界、旅游创意无穷的发展理念,将旅游产业的发展与城市经济社会文化活动全方位紧密联系起来。倡导无边界旅游,为上海城市转型破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具体来讲,无边界旅游可以从资源、产业、市场、文化创意等多路径上,助推上海发展思路转变,成为城市转型的有力突破口。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以旅游资源无限冲破有形资源的硬性束缚。资源短缺难题制约着上海城市的发展空间,城市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后劲不足。无边界旅游将资源的概念拓展到城市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通过旅游功能的叠加与渗透,使一些看似普通的生产过程、生活资源在保持自身功能的基础上,开发成为旅游产品,创造出新的市场价值,有效地将城市存量资源转化成为推动发展的产业要素和经营资本。相对于土地和能源,城市文化、城市环境、城市生活等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软资源,作为旅游产品可以反复开发和利用,是城市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驱动力。

以旅游产业无界促进一二三产的融合联动。2000年以来,服务业占上海GDP的比重一直徘徊在50%左右,没能实现产业结构的重大突破,究其原因,关键是在现代服务业中占主体地位的消费性服务业一直是增长短板,一二三产业的消费联动未能有效建立。无边界旅游的发展打破了不同产业在消费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割,形成了融合型的产业链,可以将不同产业和产品链接起来,实现同步联动和价值增值。

以旅游市场无边拓展内需市场的巨大空间。日益增长的旅游消费需求是城市转型中不可忽视的强大推动力,有利于上海经济增长实现从投资、出口驱动为主向消费驱动为主的转变。目前,上海每年有1.2亿国内旅游者、700万海外旅游者的存量“游市”,是除房市、车市、股市外的另一个规模巨大的消费群体。无边界旅游的发展,能有效扩大上海城市生活型消费的总体规模。但考虑到“游市”受众面更广,消费周期较短,有必要针对男女老少、收入高低等不同因素细分结构。例如,面向老年人的银发旅游,适应学生群体的教育旅游,面向大众的都市观光游,面向高端市场的豪华商务游,等等。

以旅游创意无穷释放城市文化的创新潜力。文化大都市是上海城市转型的战略目标。城市文化的演绎、展示、传承、弘扬需要发挥创意,也需要多种载体和渠道,其中,旅游吸引物、旅游体验产品、旅游消费商品是最为有效的形式之一。无边界旅游以创新创意的手法,能将博大精深的上海城市文化具象化,开发成为具有个性的旅游产品,提升城市整体文化品牌。比如,文化地标的旅游化能够提高城市的国际知名度;文化节庆的旅游化能够提升各地人民的参与度;文化演艺的旅游化则将文化与百姓日常生活消费联系在一起,延长了文化产品的生命周期,也激发了文化的持续创新。

 

(作者系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文化创意旅游激活城市无形资源

王慧敏

文化创意旅游的核心是以文化为元素,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意为手段,以技术为支撑,以旅游产品为载体,形成文化旅游产业链,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其实质在于,以“玩”促进消费增长,以“休闲经济”、“体验经济”、“娱乐经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以文化创意旅游激活城市的无形资源,使城市文化符号感性化。一个传说、一个故事可以直接嫁接到旅游产品上,表达文化内涵,创造市场价值。如瑞典的“哥德堡号”仿古商船就是一个典型的创意展示品,它把古老的历史变成一个鲜活的文化旅游景观,通过环球航行秀诠释瑞典文化和历史,所到之处吸引了政府、企业和居民的高度关注,产生了巨大的综合效益。此外,还可以通过直接的旅游体验消费,如建立主题公园等形式,让人们直观感受城市无形文化的魅力,引起文化共鸣和价值认同,进而实现市场价值。

以文化创意旅游化无形资源为时尚消费品,吸引潜在消费需求。在快节奏的大众消费时代,城市的文化、历史、品牌、设计、技艺甚至符号等,均可开发成为旅游纪念品。在这方面,上海可以向新加坡学习。众所周知,鱼尾狮是新加坡的标志和象征,以鱼尾狮形象创意制作的闹钟、铅锡盘子、杯子、烟灰缸、名片夹、打火机、钥匙扣、茶叶筒、水果叉、温度计等旅游纪念品受到了世界各地游客喜爱。目前,在新加坡近百亿美元的旅游业收入中,旅游纪念品的销售收入占了一半以上。

以文化创意旅游整合城市资源,实现产业融合发展。上海著名的旅游景观如外滩、东方明珠等,都是在原有空间上叠加旅游功能的,是一种不占据新资源的再开发和再利用。这种以文化创意促进旅游业与各行各业的融合发展,推动了上海有限存量城市资源的深度综合利用,也为设计新型都市项目提供了资源共享和功能互动的有益思路。

以文化创意旅游扩大节庆节事资源利用率,推广上海城市形象和产品知名度。拥有120多年历史的美国玫瑰花车大游行,每年全球约有五亿多人通过电视直播观赏。巨大眼球效应背后蕴藏着巨大的经济效益,世界著名企业纷纷用最新产品制作花车,争相参加巡游,希望通过这一易于被人们所接受的娱乐形式,向全球传递新信息、发布新产品。目前,上海大部分节庆活动的旅游休闲功能还未能充分发挥,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也远低于国际同类活动。为此,我们有必要借助于2010年世博会,集中力量打造一两个重大节庆节事活动,将其培育成为代表上海形象的城市品牌、展示上海特色的文化名片,同时也积极为上海的产业和产品提供有感染力的展示舞台。

 

(作者系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谋划低碳旅游的创新突破之路

郑琦

所谓低碳旅游,是以保护自然、维护生态平衡为己任,立足于低能耗、低污染的绿色旅行消费,倡导低碳生活、培育低碳市场,加快低碳技术应用,推动经济社会向低碳、循环方向变革升级的一种可持续的旅游发展模式。低碳旅游可以在市场培育、技术推广、产业调整等三个方面来求得城市转型的创新突破,描绘绿色城市产业链的全景战略图。

一、市场培育:培育低碳消费,为低碳经济奠定坚实市场基础。低碳旅游通过生动丰富的旅游活动形式,传播绿色、环保、低碳消费理念,激发大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强烈诉求和自觉行动,遏制高污染、高能耗产业的市场和社会生存空间,促使企业增强社会责任,进而建立起由下而上的城市转型良性机制。同时,低碳旅游以文化创意和技术支撑为手段,创新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产业旅游、休闲旅游等消费产品,挖掘与低碳民生需求相适应的巨大潜力市场,拓展由低碳消费链带动的跨技术、跨产业的多元市场,进一步扩大低碳市场的深度和广度,为低碳经济转型奠定市场基础。

二、技术推广:建立低碳技术的市场对接平台。1、低碳技术的展示平台。整合各类科技馆、博物馆、高科技园区、孵化基地、新能源新材料生产企业等,在项目包装后将其开发成低碳技术旅游展示中心、消费体验区、集成应用和绿色旅游示范社区,让旅游市场在低碳技术研发过程中提前介入,提高新技术的市场认知、反馈和修正能力。2、低碳技术的公共消费平台。上海要率先制定低碳旅游的行业标准,鼓励和支持宾馆饭店、景区景点、旅游车辆等采用节能节水减排技术,使用新能源新材料,倡导能源回收和资源循环利用,提高使用效率。同时,除发展轨道交通外,还应大力推广新能源公共汽车,加速新技术的扩散和多领域应用,培育新增长点,扩大产业联动效应。

三、产业调整:发展以低排放、多元市场融合的大旅游现代服务业体系。首先,实施旅游功能的产业融合,即将参观、体验、休闲、娱乐、购物等旅游消费功能都融入到一、二、三产业的生产、销售、品牌建设节点上。由传统的农业旅游、工业旅游、商业旅游、地产旅游等旅游产品开发,逐步升级为旅游农业、旅游工业、旅游商业、旅游地产等大旅游概念下的产业融合。其次,构建蕴含旅游个性的现代特色服务业。上海应借助世博会的世界级品牌效应,重点打造世博浦江、南京(路)黄浦、创意卢湾、汽车嘉定、邮轮宝山(虹口)、游艇奉贤、航天闵行、生态崇明等,实现节能减排和城市综合功能提升的双赢目标。第三,创新旅游市场延伸服务和业态,全面提升上海服务业的辐射能级。

 

(作者系上海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全面实施长三角旅游一体化战略

范家驹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为长三角旅游一体化向产业纵深发展、推动经济联动创造了难得的机遇。上海城市的转型和发展应当抓住这一机遇,把长三角旅游一体化作为城市转型的空间突破纽带,从产品空间到产业空间,从城市空间到区域空间,从集聚空间到辐射空间,展开全面的战略布局和实施。

1、旅游产品一体化,强化航运中心的功能。我们要充分依托以洋山深水港为中心,杭州湾跨海大桥、崇明跨海大桥以及崇明―启东连接通道所构成的长三角东海大版图,大力发展以邮轮、游艇、游船等水上旅游为核心的跨区域一体化旅游产品,整合海(东海)、江(长江)、河(运河)、湖(太湖)的水上资源和岸陆资源,真正形成以“船”为纽带,长三角区域联动的国际航运中心产业链,扩大国际航运中心的功能内涵。此外,还要积极打造以吴淞、北外滩为组合的长三角国际邮轮母港,推动长三角海洋休闲产业的崛起,发展高端航运服务业,提升航运中心能级,争取真正成为亚太国际邮轮枢纽港以及全国最大、国际著名的邮轮城。

2、旅游目的地体系一体化,提升以上海为龙头的城市群集成综合竞争力。上海应依托长三角城市群,共同布局“一极、二圈、三带”的一体化旅游目的地体系。这里的“一极”是指以上海为首的区域旅游经济增长极,“二圈”是指包括杭州、嘉兴、绍兴、宁波、苏州、无锡、常州等城市为主的环杭州湾和环太湖两个旅游经济圈,“三带”指的是包括南京、扬州、镇江、南通、台州、舟山等城市在内的长江中下游、古运河、东海海洋旅游经济带。

3、旅游交通一体化,提升国际贸易中心的总部经济地位。上海应积极利用交通优势,整合虹桥枢纽、旅游集散中心的功能优势,建立辐射广泛的国际旅游集散中心,以人流来带动国内外商流、物流、资金流、产业流的汇聚。此外,通过市场细分,把长三角打造为上海城市的休闲后花园,上海则可成为长三角的高端消费区和宜居城市。

 

(作者系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