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上海 金融中心
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会议提出,到2020年,将上海基本建成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
完善集疏运体系优化港航结构
会议提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要“优化现代航运集疏运体系,实现多种运输方式一体化发展,整合长三角港口资源,完善航运服务布局。”
对此,业内人士认为非常必要。当前,以上海港为中心的综合集疏运系统严重失衡。
据了解,上海港85%的进出口货物来源于长三角地区,长期以来,这一地区的集装箱主要是由公路运至上海港。随着上海港货源逐步由长三角向长江中上游、中西部地区转移,以公路为主的集疏运系统越来越“超负荷”,迫切需要向水路、铁路转移。
上海组合港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王明志说:“长三角地区经济联系密切,港口众多,通过完善集疏运体系,密集交通运输网络,将加强区域经济发展的联动效应,并更好地带动中西部地区乃至服务全国。”
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包起帆说:“完善集疏运体系关键是结构优化,实现陆、海、空联动发展,这提出了一个‘大物流’的概念,将加快货物中转、提高转运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更重要的是,完善集疏运体系能够盘活各港口资源,实现分工协作,推动各港口的协同发展。”
上海位于长江口,背靠长江三角洲,强大的经济腹地为上海港航运经济提供了支撑。包起帆说:“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要求上海港完成从‘量’到‘质’的提升,上海港应摆脱‘大包大揽’的思维,要着力发挥自身优势,着重做好中转功能,服务长江流域,与周边港口实现差异化发展。”
建立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
会议提出,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可“探索建立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
业内专家认为,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现有条件下,依托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打造航运服务产业链将有利于推动航运服务业的发展。
目前,洋山港保税港区作为国内首个保税港区,在集装箱吞吐量的保证下,其“港口”功能已经实现,但保税港区仅有几十家企业入驻,保税港的功能还未充分发挥。
上海海事大学交通运输学院
洋山保税港区管理委员会党组书记方雄说:“洋山港相对于新加坡和日本,具有发展航运服务业的资源优势。洋山保税港区占地8.1平方公里,利用资源优势吸引企业入驻,做强航运服务业是重中之重。”
方雄说:“洋山保税港区虽然享受保税区、物流园区、加工区的政策,但是如果仅仅将这些政策‘平移’到保税港区,只会造成加工、物流、保税三个环节各自分离。而以单个的服务环节与国外港口整体的产业链竞争,自然会处于劣势。”
事实上,航运企业需要港口提供货物装卸、分拨、配送、包装、引航等配套服务,物料、零部件供应、修船等保障服务,航运服务业拥有十分广阔的市场。方雄说:“有关政策的出台将吸引企业入驻港区,并推动航运服务产业的发展壮大。洋山港保税港区的集装箱拆拼箱业务做好了,航运企业就会将洋山港作为其全球航运业务的重要节点,由港区为其提供物流运输、进出口贸易、财务管理等一系列服务,从而不断发展和完善港区的航运服务产业。”
发展航运金融迈向高端服务业
会议还提出,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要“积极稳妥发展航运金融服务和多种融资方式”。
业内专家指出,目前,我国航运金融业的发展相对于国际公认的航运中心还有很大差距。以船舶融资为例,当前,全球船舶贷款规模约3000亿美元,全球船舶租赁交易规模约700亿美元,航运股权及债券融资规模约150亿美元。而全球船舶贷款、融资业务几乎被全球公认的三大船舶融资业务中心———伦敦、汉堡和纽约掌控。相比之下,上海在相关领域涉足较少,在全球的市场份额不足1%。
面对旺盛的市场需求,德国、新加坡、韩国等新兴航运强国均在积极探索船舶融资租赁的新模式,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据了解,由于船舶融资租赁业务资金量大、融资风险高、周期长,目前在我国从事船舶融资租赁业的主要是银行。而国内船舶融资租赁业形成不了气候主要是由于国内融资租赁业需要缴纳的营业税和增值税缩小了融资租赁业的利润空间,也抬高了融资成本。因此,航运企业自然会选择到融资成本更低的国家做船舶融资。
上海航运交易所总裁张页说:“国家明确积极稳妥发展航运金融服务和多种融资方式,给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积极发展航运金融等高端服务业创造了机会,推动上海积极发展船舶融资、海上保险、资金结算等业务,从而掌握行业制高点和话语权,通过发展高端服务业提高航运‘软实力’。这也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有益结合点。”
金融中心:与人民币的国际地位相适应
国务院常务会议25日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将上海基本建成与中国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这是首次以国务院文件的形式,明确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国家战略定位。
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会议明确提出了在2020年基本建成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时间节点要求。
“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不是上海一个城市的事情,而是我国加快现代化建设,推进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维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提升国家整体竞争力的必然要求。”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结构金融研究室主任殷剑峰说,“中国谋求在国际金融体系中占据更重要地位。”
上海国际金融研究中心副理事长、上海社科院部门经济研究所所长杨建文认为,尽管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国家战略提了很多年,但现在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必须对“后危机时代”的金融、经济格局提前谋划、考虑和落实。
杨建文认为,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将有利于加大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力度,增强上海服务长三角地区、服务全国的能力,对我国战胜国际金融危机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保增长短期依靠货币、财政刺激,长期看还是有赖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优化。”
目前,上海集中了股票市场、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和债券市场、外汇市场、票据市场、期货市场、金融期货市场、黄金市场,是全球要素市场最集聚的城市之一。上海的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人才、金融创新的集聚效应已初步显现。
致力金融改革创新
会议提出,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主要任务是建设比较发达的多功能、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加强金融机构和业务体系建设。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张春认为,一个多功能、多层次的市场体系,必然包含品种丰富的金融产品,以及层次分明的交易市场。上海未来有望在金融产品创新、机制体制改革方面担当“旗手”。目前主要的金融市场都集中在上海,这是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最主要的优势。
“上海金融市场种类齐全,金融发展环境较好,有条件率先健全、完善促进金融创新的政策,形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金融市场和金融企业为主体的金融创新机制。”他说。
此前,上海市委九届四次会议提出“以金融市场建设为核心、以金融改革发展先行先试和营造金融发展环境为重点”的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基本思路。
对于聚集了全国最多外资金融机构的上海,其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程度,亦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会议提出,“要稳步推进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这意味着境外机构在门槛准入和投资品种等方面,都有望在上海获得更多机会。”杨建文说。
中央地方高效联动
会议还提出,要完善金融服务设施和布局规划,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健全金融法制,加强金融监管,维护金融稳定和安全。
此前,《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草案)》已递交上海市人大审议,“草案”以地方立法的形式,从政府如何提供服务,如何营造金融发展环境的角度,重点关注了上海市金融机构等市场主体在发展中自身无法解决的人才环境、创新环境、信用环境、法治环境等问题,对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杨建文认为,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如何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探索形成一个既能满足创新需要、贴近市场,又能有效控制风险的监管制度,并形成一套中央与地方之间高效联动的机制。“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只有上下联动才能为我国在国际金融格局变化中抢占有利的战略地位。这需要由国务院相关部委和上海市之间建立一个互动关系。”
张春表示,我国的金融业态是集中统一监管,全国一体化,没有市场分割,监管标准、市场准入也都是一样的。但上海在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过程中,有很多地方要突破,比如说新产品推出、新机构引进、市场的开放等等,这些都需要中央层面来做决策。另一方面,现代金融混业经营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证券、债券、保险、信托等不同业态之间的交叉也越来越多。这些问题一旦得到解决,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来源:文汇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