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春节的到来都会引起人们关于传统习俗的思考。爆竹声背后,是大家对年味的质疑。春节离我们有多远?近日,一些关于如何过春节的网络帖纷纷高悬,一些80后白领开始怀念小时候的春节。那么传统上海人到底是如何过节的呢?昨天,记者采访了上海社科院的民俗专家蔡丰明和一位年过八旬的老人。
白领网上寻找过年方法
记者在网上看到,不少网友纷纷询问过年的传统过法。网友“Selina0822”在网上发帖问,“不知道上海的春节是怎么样过的,听说有小年夜和大年夜,不知道具体这两个夜要做什么吃什么;还有年夜饭是外面饭店订,但是听说好一点的饭店都订满了,改成年午饭了,年夜饭一定要吃什么?再有我记得去年有一天从零点起一直在放鞭炮,是哪一天?为什么一直要放到凌晨呢?大家第二天都不上班的?好多问号呀。”
对于他的提问,不少网友议论纷纷。比较大众的说法是:吃爱吃的,讨红包,看春晚,走亲戚,打麻将,放鞭炮,看周星驰的电影,k歌,睡觉,逛街,或者就趁长假出国旅行……
年夜饭菜式样样有讲究
那么到底正儿八经的春节应该是怎么过的呢?记者采访了上海社科院文学所的民俗专家蔡丰明。
“古代过春节人们是为了驱逐邪气,比如放鞭炮是为了把鬼赶走,除夕大扫除是为了除晦气。但是后来春节过年渐渐演变成娱乐性的节日。”蔡丰明介绍说,每年的
从
据蔡丰明介绍,大年夜是过年中一项重要的环节,当天所有的家庭成员一定要到齐。这天的活动内容包括祭祖、上香、吃年夜饭等。年夜饭讲究的是四全,指全鸡全鸭全鱼全蹄髈;也有八全。所有的鸡鸭鱼肉不能剁开,要全只。
年夜饭的菜不能随便吃,上海人必吃的菜包括发芽豆、黄豆芽(寓意如意的意思),蛋饺(象征元宝),粉丝(象征金条),笋干(象征节节高),塌棵菜(象征塌塌长,不管到什么地方都可以长得很高)等。
大年初一拜年初五接财神
据蔡丰明介绍,
到上海,一旦有客人来拜年,主人就会请客人吃上两个水铺蛋,意寓甜蜜、圆满。到朋友家拜年,一定要泡杯元宝茶。在盖碗茶里还要放两颗檀香橄榄。一开始咬下去橄榄有些苦涩,但是很清香,回味十分香甜。“这些都是上海独有的习俗。现在都忘得差不多了。”
“你们小时候到客人家作客,是不是会看到一个盘子,外面是玻璃罩子,里面的扇形格子里装有各种不同的零食。这个叫九子盘。但是近年来也‘失传’了。”
年初五的接财神也是一个重要节日,当天主要是放爆竹抢财。
回忆
我们的父母、祖辈是如何过春节的呢?抱着浓浓的好奇心,记者采访了家住塘桥的李阿婆,请她带我们回味一下过年的气氛。
年逾八旬的李阿婆告诉记者,几十年前的春节比现在年味浓多了,通常从
让李阿婆印象最深刻的是,正月不能剃头的说法。
“还有一个规矩,过年的时候不能借钱也不能讨债,否则会自讨晦气,所以很多大人都忙着在
正月的规矩多,腊月的规矩也不少。李阿婆告诉记者,
年夜饭要有剩余取意“年年有余”
年夜饭是过年的重头戏,李阿婆告诉记者,现在的年夜饭已经“变味”了。“从前的年夜饭远不如现在的这么丰盛。那时候买肉买米买油都需要票,就算有票在手,还得排上很久的队才能买到吃的东西,这架势就跟现在商场的打折抢购一样。”李阿婆告诉记者,“除夕吃年夜饭不能全部吃光,要剩一些留到过完年再吃,这就叫‘年年有余’。现在很多家庭选择在饭店吃年夜饭,吃不完就打包回家,此‘有余’非彼‘有余’。现在的‘有余’是出于节约环保的角度出发,而当年的‘有余’则是正正宗宗的过年习俗。”
分析
人际关系疏离使得春节变味
现在的春节过得越来越简单,这里有好几个原因。首先人们的物质生活丰富了,原来的物质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过年过节变成物质消费节,让人们得以集中消费。现在的物质太丰富了,生活方式也大大不同了。
第二个原因是家庭色彩的淡薄,导致春节越来越简单。传统社会家族里有几十口人,现在只有一家三口,人际关系的疏离,小型化的家庭模式,影响了春节的热闹程度。
第三个原因是,现代人的参与意识淡薄了,动手能力减弱。原来人们过节很多食物都是DIY,现在大多是买成品、半成品。没有自我融入的年夜饭,吃起来也没有以前自己做的香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范彦萍 实习生 柏可林 )
来源:上海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