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8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继续维稳,报6.8273,仅较前一交易日上浮1个基点;但由于美元近来持续反弹,令盯住美元的人民币汇率被动升值,8日人民币对欧元中间价创下近9个月来的新高。
经济学家认为,如果欧洲经济进一步恶化,世界经济不排除会出现“二次探底”的现象。
不过,经济学家普遍表示,对中国经济来说,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的影响十分有限。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易宪容表示,此次出现债务危机的国家经济规模不大,其经济总量占欧元区经济比重不到10%,对世界经济的冲击不大,更不会演变成又一次金融危机。
债务危机引发全球动荡
上周三起,以希腊为首的欧洲数国债务危机给予欧元重大打击,本已超跌的欧元继续杀跌,三天内共大跌2%,至周末报1.3678美元。本周一欧元暂时企稳,截至周五19:17,欧元暂报1.3689美元。希腊、葡萄牙和西班牙等国公债违约保险成本(CDS)纷纷触及纪录高位。
商品市场暴跌,因其受到双重压力,一方面欧元下跌造成美元暴涨,这使以美元计价的商品暴跌;另一方面市场担心金融危机来“第二波”,所以大举抛售商品。上周后三天LME铜价最大跌幅达10%以上。原油在不到72小时内从最高的每桶78.04美元跌到69.50美元,跌幅近11%。其余商品多数惨跌,只有农产品稍显抗跌。
另外,全球股市暴跌,上周四道琼斯指数大跌268点,周五微涨10.05点至10012.23点。欧股跌幅则极惨,以蓝筹股为主的道琼斯泛欧600指数上周四跌2.7%,上周五跌2.2%。希腊股市无疑是重灾区,该国股市上周三跌3.3%,周四跌3.7%,本周一跌3.0%。
欧洲债务危机问题由来已久,自从去年12月起,全球三大评级公司就下调希腊主权债务评级,令该国陷入财政危机,欧元即不断下挫。上周危机似乎空前恶化,是以往经济刺激手段过于激进所致,因激进的刺激必使本就紧迫的财政出现更大窟窿。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主席卡恩5日表示,若希腊政府要求,IMF将配合希腊处理其财政危机。
对中国实体经济影响不大
“短期内资本市场受到冲击属正常现象,”对中国A股市场受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冲击,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庄健说,“资本市场对相关信号具有放大作用,这里面包含有信心和预期的因素,上下波动是正常的,而对实体经济来说则不一样”。
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徐明棋指出,中国对欧洲的出口主要集中在一些发达的大国,希腊、西班牙、葡萄牙等并非很大的出口目的地市场。另外,中国在欧洲特别是希腊等国的投资也很少。
“欧洲国家存在财政赤字的根本原因,还是其为了经济复苏而采取的相关措施,并不是如次贷危机那样恶意逃避监管”,庄健说,“各大国际组织纷纷调高经济增长预期,数据也显示欧美经济都在向好发展,如果实体经济能够持续向好复苏,这些问题自然也可以得到缓解”。
二次探底风险陡升
本轮金融危机在雷曼兄弟于2008年9月份“出事”后才受充分重视,自此各国开始“开直升机撒钱”,银行放贷意愿也回升。经济似乎就“复苏”起来,但主要表现在资产价格“复苏”,实体经济只是“略有好转”。
去年下半年起,人们乐观情绪渐渐上升,然而前期的迪拜危机和近期的希腊危机相继发生,这又使乐观情绪又消失不少,人们开始怀疑这种“政府支出主导”的复苏。
这种怀疑至少会使各国继续举债难度加大,一方面举债国的交易对手会十分警惕;另一方面是激进的经济刺激政策会招致国内的抵制,无法像去年那样容易实施。因此,如果未来世界各主要国家经济指标向坏,那么各国将缺少干预手段,如此全球经济就很容易再度探底。
希腊明显开始减少赤字,其它国家必然也会吸取教训,同样会倾向于控制赤字,至少也不会再巨幅地去扩大赤字。这种倾向应该是集体性的,而这会对全球经济产生压力。当一国减赤字时,必减少消费并增加税收,若无特殊机缘,经济趋冷无疑。
对此,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也认为,如果欧洲经济进一步恶化,不排除会出现“二次探底”现象,目前中国经济复苏的一部分希望寄托在外需恢复上,如果欧洲经济再次衰退,中国的出口就肯定会受到影响。
“尽管中国直接受较大影响的可能性不大,但也要做好充分准备、未雨绸缪。”左小蕾说。
来源:《成都商报》2010年2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