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
第一,投资很难继续快速增长。尽管存在2010年召开世博会的因素,但是受投资规模基数较大、土地面积有限、城市建设水平较高等因素的影响,上海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已连续多年低于全国,投资对上海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正在逐步减弱。上海必须寻求投资之外新的经济增长动力,以保证上海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第二,商务成本和居住成本不断提升,迫切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海房地产价格在过去几年中飞速上升,这使得上海的商务成本和居住成本大大提高。2009年底,上海房地产的绝对价格已经赶上东京,其房价之高令世界瞩目。只有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才能消化较高的商务成本和生活成本,从而推动上海经济进一步发展。
第三,上海自然资源、基础原材料、能源较少。资源类产品、基础原材料、能源的价格上涨将是一个大趋势,上海的发展成本也会不断地随之上升。此外,全球对减少碳排放问题也越来越重视。这些都使得上海必须不断提高资源能源的使用效率,减少排放,节约能源,降低能耗,保护环境,转变发展方式。
第四,经济运行情况表明,上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2005年开始,上海经济增长速度和全国经济增长速度之差逐步缩小。2008年前三季度、2009年前三季度上海的经济增长速度则低于全国。这些数据表明,推动上海经济增长的原有动力正在快速减弱,原先的经济发展方式已经很难推动上海经济继续高速发展,上海必须培育出新的更能持续的增长动力。
上海有条件率先转变发展方式
数据显示上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取得一定成效,但是仍与国际发达地区差距明显。上海的经济增长本质上仍处于粗放式增长的阶段。但是,上海经济具备在全国率先转变发展方式的一定条件。
2008年,上海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大约是全国的3.2倍。按照每年8%的经济增长速度计算,全国15年后才能发展到上海2008年的水平。这也就是说,上海经济领先全国经济15年左右,因此,上海初步具备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础条件,上海也有责任和义务为全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探索出一条路来。
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方面,国际上正反两方面的事例都存在。从中可以总结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一些规律。
第一,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发展阶段密切相关。在工业化初期,由于资金、技术、资源等客观条件的限制,经济增长方式一般都是粗放型的,在这方面发达国家也不例外;当一国的工业化达到中期水平,经济增长方式开始向集约化转变;在基本实现或者实现了工业现代化的国家,经济增长方式基本已经实现了“集约型”增长。
第二,技术进步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决定性因素。经济增长是以粗放型为主还是以集约型为主,关键要看科技进步在其中的贡献率大小。在发达国家,技术创新直接推动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发展中国家发挥后发优势,通过引进发达国家已经成熟的技术成果,加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第三,经济发展方式的自主转变,以完善的市场机制和合理的制度安排为基础。制度安排不仅为市场的有序竞争提供规则约束,而且为技术创新、组织创新以及制度创新本身提供激励。在这种制度的规范和激励下,作为微观经营主体的企业不得不努力创造和应用新的技术,以力求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整个经济实现了经济增长方式与发展方式的不断演进升级。
第四,政府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扮演重要角色。但是,政府推动不等于说政府可以取代市场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发挥主导作用。一方面,政府的政策最终还是要靠市场来实现,另一方面,政府的最重要任务还是为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提供制度上的安排和保证。
前苏联、泰国等国家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不太成功。究其原因,在于前苏联的计划经济制度无法内生出技术进步,无法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只能内生出粗放型经济增长。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也发现要保持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要释放房地产的泡沫,就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产业附加价值。但最后并不成功,而是以金融危机而告终。
由此可见,一个国家或地区要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并不那么容易。路径依赖规律的强大作用、既得利益集团的阻碍等,都会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遇到想像不到的阻力。
“五个率先”推动发展方式转变
(一)率先建立起能够内生出技术进步的制度。
1、最重要的是,要率先建立起能够内生出技术进步的制度。能够内生出技术进步的机制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市场,另一个是竞争。只有市场的竞争压力,才能促使企业注重技术进步,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注重自主创新。因此,要坚决地打破垄断,引入竞争,并让企业间充分竞争。
2、政府要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鼓励技术进步。要制定有关政策,维护公平竞争的环境。绝对不能简单地将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看成仅仅是保护知识产权权利人利益的制度,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创新。如果知识产权得不到保护,就很难有人愿意去创新。
3、政府要保持公平公正,不腐败。在政府腐败的环境下,会滋生出很多不劳而获的机会,这种机会的存在,会极大地打击其他人辛勤劳动、积极创新的积极性。必须意识到,公平正义是社会内生出技术进步的政治基础,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政治基础。
(二)率先发展现代服务业,以服务业的结构升级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突破口。
相比先进制造业,上海在发展现代服务业方面更有优势,这更符合上海的要素禀赋结构。建议将现代服务业发展作为上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突破口。重点发展金融业、现代物流、教育、医疗等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做强做大上海的金融市场,将上海打造成全国的财富管理中心。在环境产权制度、碳交易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先行先试。充分发挥洋山深水港和两个机场的优势,充分利用好保税港政策,建立现代物流体系、现代航运体系。进一步提高上海教育、医疗等行业服务全国的能力。
产业集群在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与优化升级方面,有重大作用,建议上海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积极创造相应的产业集群环境。建议建立现代服务业发展推进机构,建立现代服务业发展基金,成立现代服务业产业集团,加大上海第三产业的引进外资力度。率先进行事业单位改革,释放被束缚的生产力,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2009年以来,中央政府大力推动上海建设“两个中心”,相继批准了南汇并入浦东、建设迪士尼乐园,国际贸易中心建设也正在破题。这使上海在发展现代服务业方面的比较优势更加明显。上海应抓住这些历史性机遇,抓住2010年世博会的机遇,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并进而优化上海的产业结构,使经济发展方式有实质性的转变。
(三)率先建设具有足够规模的战略产业,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扎实的制造业基础。
上海应发展未来的战略产业,抢占未来战略产业的制高点。结合上海的实际情况,建议:
一要高度重视新能源产业发展,创新发展可再生能源技术、节能减排技术、清洁煤技术及核能技术,大力推进节能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加快构建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工业、建筑、交通体系。尤其要尽快确定新能源汽车的技术路线和市场推进措施。
二要大力发展先进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尤其要重视物联网产业。
三要大力发展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业、海洋工程装备业、生物制造业。
四要积极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汽车、飞机、游艇等国内尚未进入饱和的传统产业。
建议集全市之力,集中攻关,以尽快在以上战略产业上求得突破,抢占战略产业的制高点。
(四)率先节能减排降耗保护环境,逐步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的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
在工业能源消耗方面,要尽快建立以节能、节材为中心的资源节约型工业生产体系。通过技术进步,改造传统产业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尽快淘汰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工艺,大幅度提高能源效率。
在城市交通能源消耗方面,要发展智能交通,以达到节能效果。同时,要大力发展轨道交通,优化城市人口居住地与工作地之间的配置关系,以减少对道路的占用,缓解交通的压力,降低能源消耗。
在建筑能源消耗方面,应多建造节能建筑,精心规划,减少重复建设,反复拆建。
(五)率先改变官员考核制度,弱化“唯GDP”目标导向。
应从内在动力机制上探索符合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与科学发展观的公务员考核指标体系。综合考核可包括如下指标:经济增长率、就业率、劳动生产率、消费率、第三产业比重、研发投入的比重、教育投入的比重、每万人大学生数量、单位生产总值所消耗的能源、单位生产总值的用水量、单位产值的废水排放总量等。绝不能以牺牲环境和浪费资源为代价求得快速发展,绝不能以扩大社会矛盾为代价求得快速发展,绝不能以增加历史欠账为代价求得快速发展。
成 效
全要素生产率全员劳动生产率第三产业发展情况能源消耗
1979年至2008年间,技术进步对上海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呈上升趋势,上海的经济增长正逐步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上海的全员劳动生产率已经从1990年的9940元/人提高到了2008年的139605元/人。
1978年,上海第三产业比重为18.6%,1990年该比重上升为30.9%,2008年为53.7%。上升态势明显。
近年来,上海市万元GDP(国内生产总值)综合能耗持续降低,2008年,全市万元GDP能耗约合0.801吨标准煤,较2007年下降3.78%。与以前年份相比,更是取得明显成效。
差 距
在发达国家,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一般都达到70%以上,与此相比,上海还存在较大差距。
2000年,东京的全员劳动生产率就已达到146526美元/人,纽约、洛杉矶2002年则分别达到116001美元/人、104075美元/人。
2005年日本第三产业比重为66.4%、美国为77.8%,都高于上海目前的水平。2008年北京第三产业比重也已达到73.2%。数据表明,上海的经济增长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于第二产业的增长。
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上海目前的能耗强度分别是新加坡的3倍、中国香港的3.5倍、日本大阪的6倍多。上海未来要提高国际竞争力,还需要进一步大幅度地降低经济增长的能源消耗强度。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