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上海的社区公益服务招标和公益创业投资两大项目,2009年由市民政局组织实施以来,为提供社会公共服务产品的供给方式和体制政策、转变政府职能、促进社会发育,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引起学界广泛关注。上海市社区发展研究会与上海大学中国社会转型与社会组织研究中心日前组织有关专家对此做了调研和专题研讨。本报现摘要发表部分专家学者的文章
根据互联网统计,1994年,关于“社会公益”的研究开始出现,2005年以后,这方面的文献呈直线上升的趋势。这两个时间节点正好反映了社会公益是和市场制度的建立有密切关系的。
党的十四大确立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提出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公益”服务正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个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概念。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掌握几乎所有的资源,所以政府也自然成为提供公共服务的唯一主体。那时“公益”的概念可以说很宽泛,所有国家办的社会事业单位基本上都在提供公益服务。整个社会的公益服务就是通过政府和单位体制来实现的。市场化改革带来的最重要后果,是社会资源的分散化,社会利益的多元化,以及社会需求的多样化。这些结果使社会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提供方式也随之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政府和单位包办社会公益的做法面临转型。
“单位制”消解后,社区作为区域性的“共同体”受到重视,但大家逐渐认识到仅仅依靠推进社区——社会“共同体”的建设,加强地方基层组织和社会管理是不够的。发展各种服务性的社会组织意义更为重大。其一,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提高公共服务效率。其二,可以有序推进民主政治体制改革,使公民有序参与公共事务,提高政治文明程度。其三,夯实党的执政基础,提高执政能力,加强党的影响力,是党建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在社区建设的重要性日益突显的同时,社团也加速得到发展,各种民间组织大量涌现。从1999-2008年十年间,全国社会组织总数由142665个增长到413660个,增长了3倍多。这些社会组织业务范围涉及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劳动、民政、体育、环境保护、法律服务、社会中介服务、工商服务、农村专业经济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也即以前计划体制下的事业单位所辖范围,均具有提供公益服务的职能。社会组织吸纳社会各类人员就业达475.8万人,已发挥很大作用。2008年全国社会组织的固定资产805.8亿元,各类费用支出964.8亿元;社会组织的经济增加值为372.4亿元。接收社会捐赠77.3亿元,接收实物捐赠折价26.1亿元。
所以,社会上开始有了自身的资源,也有不同利益的主体需要表达他们对社会的需求,这时社会组织成为现代社会公益服务的重要主体,需要得到培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方面需要加强政府再分配的公共职能,另一方面也需要发挥和利用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的积极性。国际经验证明,政府只能承担最基本的公共服务责任,而且其服务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比较低,效率也难以提高。所以政府需要通过财政转移、购买服务、委托代理等方式让专业性更强的社会组织实际操作各类公益服务项目。同时,政府也通过各种免税优惠政策鼓励和帮助基金会以及社会组织吸取社会资源、降低运作成本,提供更好更多的服务。现在国际上针对提供公益服务的社会组织已经产生一个新的概念,把它们称为“社会企业”。“社会企业”和其他产业企业的重要区别,是它们的运行不是以“营利为目的”,它们“经营”所得的“盈余”不能用于股东和出资人的分红,而是用于扩大公共服务的宗旨。现在我国的社会公益服务组织尚处于初创阶段,急需得到社会的支持和政府的扶持。上海率先推出政府利用公共资金向社会招标购买公益服务项目的举措,是顺应发展需要的。它不但能更好地使用公共资金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同时能推动培育社会企业的成长。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
来源:文汇报 2010.01.27 版次: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