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逸思视觉  逸思新闻

代表与网友共议市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

日期:2010/01/25|点击:2

马克思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82页)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微观细胞,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是社会物质产品生产或精神产品生产的承载者。正确认识和处理企业利益关系,至关社会经济活动持续健康正常进行,至关巩固和维护社会主义制度,至关构建和谐社会。企业利益问题,历来为社会关注和重视,随着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企业市场主体地位的确立,更成为社会科学领域学者们普遍关注的热点和所要拓展的领域。但是,对这个问题进行全面、系统和深入的研究还不多。新近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上海社会科学院部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陶友之著的《企业利益论》一书,则可以说使这方面的研究有了新的进展和突破。陶友之是长期从事企业经济理论研究的著名学者,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扎实的理论底蕴,著述颇丰。该书是由著名经济学家、复旦大学教授洪远朋领衔的2005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新时期我国社会利益关系的发展变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也是“新时期利益关系丛书”的组成部分。笔者通览全书,颇多启迪,于兹不揣浅陋,略述评如下:

一、谋篇布局体现逻辑严密性

第一,这部著作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微观经济理论,并借助其它社会科学理论,在科学把握住企业利益关系的基础上构筑起脉络请晰、逻辑严密的研究框架。作者认为,以企业为主体、以利益为目标、以关系为纽带,抓住企业内部、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政府等利益关系进行剖析,梳理现状,揭示矛盾,提出治理措施,是本书研究的主要任务。根据这一认识,作者依循企业利益关系的几个主要问题谋篇布局。全书共分四编:

一是企业利益目标编。作者简要地介绍并探讨了企业利益目标与全面利益论,包括企业利益论的基本概念与由来,企业追求利益目标的决定因素,企业追求利益目标的诱发因素,以及企业应是全面利益追求者;企业利益的追求总是与经济体制、所有制性质相关。由鉴于此,作者分析了计划经济时期、转型时期、市场经济时期,不同类型企业,即国营企业、集体企业、乡镇企业、私营企业(含中资私营企业)外资企业等对利益追求与时代特点;根据不同类型企业,有针对性地、言简意赅地提出了企业利益追求中的治理要点。

二是企业内部利益关系编。作者把正确处理所有者与经营者、所有者与劳动者、劳动者与劳动者的三大利益关系作为研究基点,而其中将正确处理企业与国家关系、正确处理劳资关系作为研究重点;

三是企业之间利益关系编。作者从社会生产与再生产过程中企业之间关系的角度,将企业归为四种类型:集团公司内部企业之间、同行企业之间、供应链企业之间、以及垄断企业与非垄断企业之间。在此基础上作者将解决不同类型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作为研究的起点,把解决垄断企业与非垄断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作为研究的归宿,把解决供应链企业之间利益关系作为研究中间环节,力求有所突破。

四是企业与社会的利益关系编。作者较深入探讨了企业与消费者的利益关系、企业与政府的利益关系、企业与社会责任利益关系,且始终围绕“职、责”进行研讨。即、政府和企业如何各司其职,又如何各自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真正做到各尽其责,成为责任政府和责任企业。

二、内容重点凸现创新性

古人云:学贵有创。读万卷书,没有再创造,也只是知识堆积,“两脚书拒”;科学研究,没有创新性,也只是老调重弹,资料汇集。这部著作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资料丰富、旁征博引,但不是知识堆积,老调重弹,而是凸现创新性。作者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着力于分析企业利益关系,介剖决定处理企业利关系的因素,努力揭示正确处理企业利益关系的规律。其创新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研究范围拓宽了。以往研究者及其研究成果往往注重于企业利益的某个侧面,或经济利益,或政治利益,或文化利益,很少进行综合或统筹研究。而本书不仅涉及经济利益,还包括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当然主次有分,目的与手段有别;以往研究者及其研究成果往往注重于现实,很少研究过去,而本书重点在市场经济时期,同时也涉及计划经济时期及转轨时期;以往研究者及其研究成果往往注重于某个类型所有制企业,而本书不仅涉及国企,还覆盖其它所有制性质企业,体现了当今所有制多元化的社会大背景。

其次,研究对象内涵拓深了。作者在导论中说:他在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创新探索:企业目标怎样追求——何谓“全面”利润最大化;企业内部的三大矛盾该怎样处理——“以人为本”如何体现;企业与企业之间该建立怎样的关系——比较深层次地分析“失信”的根源,提出树立诚信的措施;企业与政府怎样各司其职——跳出现有认识,提出了一些新见解。笔者认为,这一评价是妥当的,而不是黄婆卖瓜自卖自夸。关于本书的创新可以概括为:老课题研究力求有所突破,新课题研究力求有所作为。

所谓“老课题研究力求有所突破”,是指作者对前人有所研究但尚末完全解决的课题,以扬弃精神,力求借着前人的肩膀,更上一层楼。如上述第一个问题,前人虽然已有不少研究,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没有定论。而作者对这一问题从理论上进行了科学的界定:“利润的最大化”与“最小化”是一个相对概念,而不是一个绝对概念。科学的含义应是在一定条件下,企业如能达到力能所及的最大目标,即使只实现5%的利润率,也是利润最大化。进而就如何把握“利润的最大化”的度,从三个层面,即企业内部、企业之间、企业和政府之间提出了一整套可衡量的指标体系。从而将企业目标问题的研究提到了一个新水平。又如,如何正确处理国资主体型企业的内部利益关系。这是多年来一直争论不休而未得到圆满解决的老问题。作者对此的研究也有独到之处。他指出:解决这个问题的核心是正确处理企业与国家的利益关系,其中,“机制”是否正确适应是前提,分配是否合理是实质,三条标准是衡量的试金石。作者认为,为了正确处理企业与国家的利益关系,必须确定合理“分红率”。关于“分红率”,这个术语并不陌生,但大都是泛泛而谈。而作者则就此问题提出了三点设想:先按净资产利润率计算,后逐步按总资产利润率计算;先按银行存款利息率计算,后按社会平均投资回报率计算;先按国内平均利润率计算,后再加上国际成本利润率差额。设想可谓精彩、具体、合理。

所谓“新课题研究力求有所作为”,是指作者对前人未研究或现实中出现的新问题,敢于不唯上、不唯书,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进行大胆探索,力求有所作为,有所建树。如上述第二个问题: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如何处理企业内部三大矛盾,怎样理解、实施“以人为本”,至关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推进、政局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企业内部利益矛盾是怎样产生的?凡企业都有共性,但不同所有制性质的企业表现又有差异。“以人为本”,适用于我国所有企业,但如何实施,不同所有制性质的企业也不是同日而语的。显然,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为此,作者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产权关系决定利益关系的原理出发,将企业归为国资主体型企业、私营企业、上市公司和中外合资企业。在此基础上分别进行分析、研究,从中分别找出各自产生矛盾的缘由,进而提出相应处理利益关系的办法。应该说,这一研究高度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老练的研究方法。

 

来源:东方网2010125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