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两则消息引起了关注。一是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等单位发布的“限折令”,规定对出版一年内的新书在网上书店或会员制销售时,最多享受不低于8.5折的优惠幅度。这一“限折令”受到公众几乎一致的反对。二是《阿凡达》一票难求,电影院准备涨价,没料到,这一不关乎国计民生的设想也遭到公众的诸多恶评。这两件事表面上看并不相干,但其背后,潜藏着一种可能:反思金融危机,消除“市场迷思”,似乎使人们陷入到“市场迷失”的困局之中。
全球金融危机的发生,引发了人们对市场作用的普遍质疑。无疑,由于反思全球金融危机,人们普遍达成了这样的共识:市场原教旨主义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发生发展难辞其咎,推崇市场至上的“市场迷思”(myth,又译“神话”)必须根除。问题在于,反思金融危机,我们不能把洗澡水和小孩一起倒掉;检讨市场的负面效应,并不是要彻底消除市场。尤其在所谓后金融危机的当下,市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究竟应该发挥多大的作用,更是需要深入思考的重大问题。完全否定市场的作用,过度强调管理和控制的能力,会存在一定的隐患。勿庸讳言的是,当前全球似乎正陷于一种全盘否定市场的境地。正如有经济学家所言,现在的一个危险,就是从全球范围看,市场似乎不见了。这种说法并非危言耸听。前述“限折令”与《阿凡达》涨价不成,即为冰山之一角。
不难看出,图书“限折令”与反对《阿凡达》电影票涨价,均为无视市场规则之举,虽然这两种行为造成的负面影响极为有限,但是,不能忽视背后所潜藏的思维陷阱,以为全球金融危机证明了市场机制的失灵,就说明市场必须被抛弃。尤其重要的是,对于正在进一步深入推进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改革进程的中国而言,如果也出现“市场迷失”,如果市场化进程减缓、停滞甚至出现逆市场化之举,必将阻碍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市场迷失”的根源,在于把金融危机的产生归罪于市场,进而导致全盘否定市场。而把金融危机归咎于市场,既不完全正确,也不公平。从经济发展周期而言,经济危机难以避免,问题在于经济危机爆发的时机、表现的形式以及波及的范围等各有不同。在当前金融主宰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下,经济危机以一种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的形式出现,其本质与以前的经济危机并无根本不同。正如金融危机爆发前的全球经济发展不能完全归功于市场一样,金融危机的发生也不能完全归罪于市场。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金融危机前出台的有关政策,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为金融危机的爆发埋下了祸根,而政府疏于监管,也加速了金融危机的爆发,发达国家的政府难以逃避自身在金融危机中的责任。
金融危机凸现了市场失灵问题,需要政府加以干预。目前全球经济在经历了深重危机的打击之后渐露复苏的曙光,根本上同各国政府在第一时间共同出手拯救经济密切相关。值得注意的是,金融危机后公众对政府干预的热切期盼,也使不少人某种程度上陷入一种误区,以为市场规则和市场机制不再重要了。在对金融危机的反思中,市场作为缺乏话语权的一方,很容易担当危机替罪羊的角色,而把金融危机的责任全部推给市场,也可以逃避本应由政府担当的责任。不深入反思政府在诱致金融危机中的责任以及如何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而把全部责任归为市场,把市场视为“万恶之首”,是不负责任的,对市场而言也极不公平。
有效发挥政府的作用十分必要,重点在于如何改进政府调控经济发展的方式、时机与力度,如何避免类似金融危机之类的高风险危机的爆发,而不是完全以政府来替代市场。正如我们不能完全依赖市场一样,我们也不能完全依赖政府。西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政府失灵导致的负面后果可能较市场失灵更为严重。
我国深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市场在发挥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重要。为顺利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我们在改革进程中也有意搁置了一些深层次的矛盾与问题。当经济体制改革推进到一定阶段后,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终究必须面对并加以解决,同时,经济社会的发展又催生了一些新的瓶颈与难题。当前存在的矛盾与问题,使未来市场化改革进程中存在较大的风险与不确定性,加之利益格局的固化和重组必然会影响到改革共识的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任务更显其重。如果不能在走出“市场迷思”困局的同时避免“市场迷失”,改革就会困难重重。
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并非完全是市场机制带来的,很多问题恰恰是市场体系发育不完善、市场作用发挥不充分的结果。市场并非万恶,政府更非万能。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政府与市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深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在真正转变政府职能的基础上更有效地促进市场体系发育,确保市场体系更充分地发挥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完善宏观调控的方法与手段,惟其如此,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来源:文汇报2010.01.19 版次: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