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复苏前景未明,中国经济力图保持持续向好,在此大背景下,上海如何确立自身在未来几年内的战略定位和发展路径,值得深思熟虑。
前昨两天,由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发起的“十二五”规划上海专家咨询会把各界专家召集一堂,为上海制订“十二五”规划集思广益、建言献策。正如市发改委副主任、市发展改革研究院院长肖林指出的,上海转型和创新已到了势在必行之时,而“十二五”正是上海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最佳时机。
产业战略:突出“绿色主线”
国际金融危机和全球气候变暖双重危机下,“绿色新政”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一场新浪潮。欧美国家主张新能源战略,或许与其重夺实体经济引领地位的目的有关,但对中国尤其是上海而言,突破资源环境约束谋求持续发展,也脱不开“绿色”这一主线。
同济大学教授诸大建指出,上海谈的转型和创新,应该是“绿色转型”和“绿色创新”,因为上海最缺的是土地、水、能源和环境容量。他呼吁提高“绿色主线”在“十二五”规划中的比重,“绿色不是经济的补充,绿色本身就是经济模式。”
全国政协委员、市宏观经济学会会长蒋应时指出,上海的高新技术产业化,要全力对接国家战略型新兴产业,通过发展新技术培育新产业,赢得新一轮发展的战略制高点。而这种战略布局的关键之一,就是把绿色研发作为重中之重。
市决策咨询委员会专职委员程静萍指出,低碳经济作为撬动下一轮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要在“十二五”规划中突出几个方面,产业突出高端化,服务突出精细化,生活品质突出优化,从而使上海发展再上一个台阶。
上海社科院常务副院长左学金建议,在市郊建一个“低碳示范城”,运用全世界最好的城市规划理念和最好的技术,把本届世博会最佳实践区中的精华也在这个低碳新城中加以运用,并带动低碳技术、低碳产业的展示和交易。
空间战略:务必告别“摊大饼”
“十二五”,上海需要全新的空间战略思路。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袁志刚认为,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快,几年后中国的二三线城市都会发展得非常好,上海过去的一些优势将不再明显,必须在功能上寻求突破,重新站上制高点。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金海指出,在同城化趋势背景下,上海的应对之策应是加大改革开放力度,提升核心竞争力。例如加快企业的改革力度,形成一些真正能够在世界上、国际上有竞争力的大企业,控制核心技术、核心资源、核心人才。
而在城市内部,也要有新的空间发展战略,优化空间布局,提升城市系统功能。市发改委巡视员浦再明指出,近些年郊区发展还赶不上中心城区,今后资源要向郊区倾斜。另外他提到,城市发展不能无限制“摊大饼”。
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布局上,浦东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万曾伟提出,要根据未来城市化发展和人口演进态势来确定上海的城市布局。上汽集团公司副董事长张广生建议,按照东西南北中的空间格局来设置整个城市的功能,不要加剧各区之间的盲目过度竞争。而上海海关学院副院长石良平则强调改革作用,他提出,在区县发展上需要一些体制改变,从而防止过度“内耗”。
管理战略:提升上海发展转型的能力
随着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政府部门的管理能力也面临更高要求。在“十二五”期间,政府职能转变如何匹配城市发展转型的要求,如何提升“掌舵能力”?
申银万国证券公司总裁冯国荣强调了“规划”能力,他说,“规划”本身就是一种生产力。如果规划做好,未来上海一定充满动力、活力、扩张力。
市信息中心主任王思政则指出,上海应该从四方面提高发展转型的能力:一是从重建设向重管理转型。政府部门现有的建设能力堪称了得,但在管理能力上,特别是多部门协调管理的能力上,还需改进。二是提高发展服务经济的能力,要建立一套符合服务经济的体制、税制、法制,要有支撑政策,甚至作一些机构调整。三是提高创新的能力,关键是政府如何建立一套有利于企业创新、支撑企业转型的机制。四是加强社会治理的能力,发挥第三方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作用。(作者:杨群 )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