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5年,李鸿章以4万两白银买下美商旗记铁厂的机器设备,又以2万两白银买下库存原料,建立了江南制造总局。1867年,江南制造总局搬到黄浦江边,成为江南造船厂的前身和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之一。
“洋务企业由造‘船炮’开始。洋务运动时,外国商品在中国市场上,质量、价格都有很大优势,这给中国贸易造成很大逆差,有眼光的中国人认为,中国应该举办工业。”上海社科院副院长、历史研究所所长熊月之对本刊记者说。
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黄浦江畔的这场盛会,将凝聚人类对工业文明的何种思考?在人类半数以上人口已寓居于城市的今天,人类在地球表面上留下的最大构造物——城市,将以怎样的方式“让生活更美好”?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马学强对本刊记者说:“原来,上海流行着‘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套房’的说法。那是一个时代,也是一种无奈。黄浦江横亘其中,成为上海城市发展的屏障。随着浦东的开放,连接浦东、浦西的南浦大桥、杨浦大桥、徐浦大桥、卢浦大桥先后建起来了。”
1994年,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建成,总高度
伴随着这一系列突飞猛进,
“1851年伦敦世博会的水晶宫,标志着人类从砖石建筑的时代,走进了玻璃和钢铁的时代,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到来。而上海世博会,用整个园区作为未来新一代和谐生态城市的试验和示范,就是主题的最大的演绎。”2010年上海世博会总规划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吴志强对本刊记者说。
在构思浦江两岸整个世博园区的规划时,他发现,浦东场地岸线保有大量的自然原素:泥滩,湿地,草堤;浦西场地岸线则是都市化的城区:工厂、船坞、码头。灵感便由此而生:“在浦东大片自然绿色的基地上植入都市的文化元素,如演艺中心、国际论坛和庆典广场;在浦西都市化的工业基地上植入自然的生态要素,利用船坞建设水面,装配场地改为花园。这样两岸互相呼应,就构成了动态的、类似太极图的和谐图形。这是异质同构,师法的是中华智慧。”
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并把它的基本内涵概括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200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显示,中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到2008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已经达到46%。
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历史上第一届以“城市”为主题的综合类世博会。这届世博会上我们将向世界表明,城市的繁荣是可以和城市化发展同步的,城市的发展既不应以牺牲大部分居民利益为代价,也不应以牺牲自然和环境为代价,这就是和谐城市理念的实质,也是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
1897年,清政府上海马路工程善后局在黄浦江畔十六铺老太平码头创建了南市电灯厂,也就是后来的南市发电厂。本刊记者在世博会园区的浦西片区看到,工人们正在南市发电厂的主厂房施工,将其改建为上海世博会“城市未来探索馆”。建于1985年的
江南造船厂、南市发电厂的工业遗迹,作为19世纪中国工业化发轫的历史见证,以新的面貌,被21世纪的世博会留在了黄浦江边。
来源:节选自《瞭望》新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