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20多年中,长江三角洲一直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明星地区。当国际金融危机来临时,和国际经济联系最为紧密的长三角地区却首当其冲受到重创。随着中国经济转型,自上而下大力推动的同时,来自企业、市场的内生性动力也在生长,长三角地区在金融危机的影响尚未褪去的情况下,正在寻找新的发展引擎。
继续提升外向经济水平 向“两外”要增长
2009年前三季度外贸形势逐渐向好,长三角地区出口同比下降21.7%,降幅比一季度收窄了0.3个百分点,比上半年收窄了1.4个百分点。
“按照当前的形势,长三角明年的净出口仍旧保持今年的水平甚至略微有所提高还是有可能的。”上海社科院部门经济研究所所长杨建文说。
来自企业的态度显然略微谨慎,上海某纺织外贸公司负责人吴春芳说,今年7月份以来,来自国外知名运动品牌服装的生产订单逐步增加,“工厂都忙不过来”,但是价格仍处于低位,利润率甚至不升反跌,企业“忙不出效益”,且短期内看不到“价量齐升”的希望,企业仍将处于困难状态。
利用外资方面,长三角地区也面临严峻形势。1-9月份,16个城市共完成注册外资310.46亿美元,同比下降9.6%,降幅比一季度扩大了2.2个百分点,但比上半年收窄0.7个百分点。16个城市中仅有3个城市到位注册外资保持了增长。
“现在的压力就是投资”,台资企业健鼎(无锡)电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倪融告诉记者,因为可以看到明年的市场还会成长,基本上公司也有要加大投资的计划,可能会在成本更低的内地城市设厂,但在国外需求没有明显改善的情况下,公司“这一脚踩下去会非常慎重”。
浙商研究会执行会长杨轶清说,现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和变数要大于中国国内经济的变数,“外需”这一发动机到底“马力”如何还难以判定。“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中国经济增长依然需要外贸外资这部引擎,我们应该做的就是在好年景到来之前,做好我们的准备。”
所谓“准备”,首先是提升中国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从劳动密集的制造环节,向产业价值链的上下游攀升;其次鼓励企业走出去,要想提升对全球资源和经济的控制力,必须靠跨国公司去实现。还有调整外贸进出口结构,遵循多层次发展、多种模式并存的战略。比如提高服务贸易的比重。
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室研究员陈维认为,“政府在外贸方面也有自己的责任,当发生比较激烈的贸易摩擦时,政府应从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经济结构调整势在必行
在陈维看来,长三角目前的经济复苏很大程度上仍然依赖危机之前的发展路径,产业结构转型推动力还不够。他指出,“长三角地区制造业的比重太高,如果一直这样持续下去,长三角的发展必将受到影响。即使是制造业,也应该通过企业的自主创新寻求新的突破,从而提高制造业的层次。”
浙江省义乌市帮扶企业稳定健康发展办公室主任贾贵南说:“结构调整和升级,不是高不可攀,其实就在身边。即便是在传统产业里,创新也是无限的。袜子出厂价有几毛钱的,也有几十块的,关键看你的工艺和设计。”
“调结构的主体应该是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和市场,政府的职责更多地体现在如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方面,应允许民营企业进入一般性的服务业领域。”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陈宪说。
专家还认为,经历金融危机冲击的长三角经济亟待超越“恢复性增长”、“依赖性增长”的阶段,不能简单地追求GDP的增长,也不能过于依赖世博会这样的“一次性机遇”。对长三角来说,坚定不移“调结构”的任务即使在金融危机之后也依然十分紧迫。
此外,在调结构过程中,如何有效预防可能出现的通胀压力显得尤为重要。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江万龄国际经济与金融投资研究中心副主任景乃权认为,如何让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既有利于缓解通货膨胀压力,又不会影响经济的发展是关键。“明年政府应该在中小企业融资方面下更多功夫,以进一步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
提高社会保障 激活内需动力
有专家认为,现在支撑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于政府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在外贸形势仍旧低迷的情况下,政府应想方设法把国内消费市场盘活,而消费也是经济结构调整的根本。
杨建文说,近一两年全球经济整体上处于盘整期,应转型作内需,提升它的经济贡献率。如果能把潜在的内需市场变成现实的市场,那么今后我国手里的筹码就多了。但这需要时间需要一个过程,所以目前我国的制造业仍然需要对国际市场展开争夺,以便争取时间。
“我国的消费存量是非常大的,但经济的不确定性使得老百姓手里有钱也不敢消费。”陈维表示,如何让居民敢于消费,解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是摆在政府面前的一大课题。无论如何政府明年应加大促进消费的力度,或加大消费门类,努力寻找一些领域刺激居民的消费。
景乃权认为,扩大内需要实现还要依靠“农民免税”、“义务教育”、“全民医疗改革”、“最低保障”等各项社会保障举措深入地展开。
“一体化”正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
虽然面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但在刚刚过去的一年中,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在困境中不退反进,正在成为长三角经济发展的新引擎。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办公室负责人胡雅龙说:“如今的长三角不会再回到拼资源、抢项目的老路上去了。”
记者了解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已经形成了三个层次的推进机制:一是苏浙沪两省一市主要领导一年一次的座谈会,决定区域合作的大政方针;二是两省一市主要分管领导的联席会议,决定区域一体化的具体推进领域和方向;三是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具体落实长三角城市合作的专题,确定推进内容。
今年的城市合作确定了金融合作、医疗保险合作等5个年度专题。与以往不同,这5个专题由长三角4个主要城市分别牵头。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办公室人士说,牵头方分担的机制,极大地调动了区域合作的积极性。
而浙江大学区域与城市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陈建军分析认为:长三角一体化的真正内生动力在企业。实际上,长三角一体化在企业层面已经扎实而广泛地推进。比如,正泰、德力西等企业将制造基地放在浙江,企业总部或者研发基地、营销总部放在上海;在上海设办事机构的就更多。企业内部的地域分工客观上带来了长三角实质的一体化。(新华社记者张良、屈凌燕、陈刚)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