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逸思视觉  逸思新闻

房地产业的尴尬

日期:2009/12/16|点击:0

网络时代的到来,催生了各种各样的热点评论。这些评论传播快、读者多、影响大,是一个不可小觑的舆论平台。上海社科院青年科研人员发挥专长、引导舆论、服务社会,积极参与网络评论,为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发挥了作用。

上海社科院青年学者们的网络评论,不同于一般的政论和时评,而是从理论工作者的视角分析社会热点问题,针对国内外重大事件,发表各种专业性较强的评论。文字不长,却论述精辟,内涵丰富,受到网友欢迎。比如,胡苏云研究员长期关注医疗改革领域,他发表的《全国社保基金浮亏对社保制度的警示》、《公立医院:事业发展抑或产业拓展》、《双向转诊:病人为何不领情》、《长三角医保“互认”了什么?》等,从多个角度研究了医改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很有见地。针对大家特别关注的经济问题,社科院的学者们发表了多篇文章,像《上海如何建设国际贸易中心》、《五万亿的新增贷款意味着什么》、《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关键词解读》、《亿元购房消费券发放的背后》等,虽然是宏观分析,但切入方式小中见大,通俗易懂,点击率高。《“人肉搜索”之道德与法律》、《过分功利化的教育理念》、《杰克逊复活:电子与消费时代的青春偶像》、《〈高考1977〉果真是那么简单吗》,因为紧扣大众热点,人气十足。

在上海社科院,青年学者们将写好网络时评作为一项课题来钻研,作为检验自己学术功底的一种手段。他们认为,学者的网络时评要产生良好反响,首先注重言词畅达、可读性强,但更要注重学术根基。因特网时代,人人可以发言,作为学者,要在众声喧哗中发出自己的声音,并且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离不开学术根基。对一些问题确有专门研究,才有底气在网络时评中提出解决的建议和意见,也才能建立起学者网络时评的权威,才能在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中发挥出作用。

据悉,上海社科院学者网络时评的精华目前已经结集成《点击社会热门话题》一书,将于近期出版。而上海社科院相关人士介绍说,学者网络时评还会继续下去,因为,这是社科研究人员以学术之长服务社会的方式之一,是哲学社科工作者社会责任的体现。

 

来源:光明日报2009-12-15 第7版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