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的目光被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大会所吸引。尽管与会者代表不同的利益,站在不同的立场,怀揣不同的目的和期待,但正是出于对地球和人类未来的关心,才使世界各国又一次坐在一起。
这使我想起二十多年前读到的一本书———《只有一个地球》。此书有一个副标题“对一个小小行星的关怀和维护”,这个在浩瀚宇宙中无根无绊的“小小行星”,即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地球。
这本书是一份研究报告,是受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秘书长委托,为1972年6月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而准备的关于人类环境问题的基础意见。这份报告的两位作者巴巴拉。沃德、雷内。杜博斯,一位是政治经济学家,一位是有声望的科学家。为了能让世界上第一流的专家和思想家们就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贡献他们的知识和主张,联合国会议秘书处组织了一个通讯顾问委员会。该委员会由58个国家的152位专家组成,其中包括自然科学家、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工程师、银行家、哲学家、法学家、建筑师以及工业界人士,他们都是各个领域中的权威,其中有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这些专家从各自角度提出了自己的意见。这是一次国际合作的成功范例。
这份报告中的许多观点今天已成为国际社会共识,但在当年却并非如此。
专家们在纯粹客观的科学问题上,比较容易取得一致看法。但对科学技术和工业化这些人类行为会对人类生活环境以及未来造成什么影响,却往往意见相左。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的经济政治利益,不同的价值观,左右了人们的观念。
一位欧洲工业化富国的顾问,主张人类应当立刻放弃工业化,应集中精力去发展高效率的农业技术。而刚开始工业化的一些国家的顾问的看法则完全相反。他们虽然知道工业化会带来一些危险,但他们坚定地认为,只有工业化才能提高他们同胞的生活标准。因此,在他们的心目中,任何发展工业的方法都应该优先于对未来环境损害的考虑。
对于如何治理环境污染,有人提出优先治理水污染,有人强调大气层问题,有人则更重视土地管理。有的专家相信,以个人的行动就能很好地控制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的枯竭,而有的专家则认为,人类应当彻底改变政治制度和生活方式,否则就不能有效扭转生态危机。
二十多年的岁月,弹指一挥间。世界发生了多么大的变化!当时有人提出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恢复力要大于其脆弱性”的观点再也找不到支持者,再也没有人说这份报告提出的问题是“杞人忧天”。
一位国际知名的地理学家在仔细端详了太空中拍摄的地球照片后,挥笔写道:“人们再也不能把这颗小行星当作一个无穷无尽的舞台,当作可以为人类提供各种资源,对每一种需要都慷慨给予而没有极限的母亲了。”人们终于意识到,整个地球,只不过是航行在茫茫宇宙的一叶扁舟,而地球上所有的人,都是这艘小船上的乘客。人类要么同舟共济,珍惜、保护这个人类共同居住的星球,要么共同走向毁灭,除此而外,别无选择。
如今,我们周围已很少有碧绿的草地、清澈的河流、茂密的森林。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社会的发展,难道是为了造就这样一个生存环境?我们留给后代的难道就是这样一个世界?
随着人们逐渐认识到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地球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一种人类的共同命运感就在全球萌生,并逐渐成熟。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危机带来共同的价值观,而人类的共同价值观将影响人类对于未来的抉择,全球性思想因此而形成。人类不得不更加谨慎小心,更加注意相互倾听和了解,吸取彼此的智慧。人类在保持文化多元性和增加文化多样性的同时,需要以全球性思想为基础的人类集体努力来共同迎接挑战。这是20多年历史进程给予我们的启示。
毕竟“只有一个地球”,我们有理由期待。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