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逸思视觉  逸思新闻

力改长期边缘地位 地方社科院共探"新智库"建设方向

日期:2009/12/07|点击:12

为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和全市社会建设推进大会精神,“2009年社会建设徐汇论坛”于近日召开。论坛由徐汇区人民政府、上海市社会学学会、《探索与争鸣》杂志社主办。与会的60余位专家学者和社区建设工作者,围绕社会建设的内涵、社会管理与社会制度、社会稳定与和谐、社会组织发展等主题,展开了热烈研讨。

大力发展社会组织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所所长文军教授认为,人的生产、生活、生计问题,始终处于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位置。社会建设的本质是民生。切实解决民生问题,加强基层社区管理和服务,完善政策体系,是社会建设不断成熟和完善的体现。

推进社会建设,仅仅依靠加强地方基层组织和社会管理是远远不够的。上海社科院研究员卢汉龙强调,社会建设重在组织建设。当前,要进一步发展社会组织,在公共财政上予以积极支持,在制度供给和合理监管方面提供更加和谐的环境与宽松的空间。首先,要在制度和法律上明确社会组织在公共服务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其次,要切实完善法人制度,把社会组织的发展与社会事业单位(事业法人)改革以及社会事业体系重建结合起来,凸显公共事业的“非营利”性质;最后,要以政社分开为重点,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政府与社会组织不是简单的管理与服从、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而是协商关系、合作关系。因此,要把政社分开作为政府职能转型的一项重要任务,主动把部分公益性、服务性、社会性的公共服务职能转移出去。

重视社会矛盾化解

市社会学会会长邓伟志教授指出,当今社会存在的矛盾具有复杂性、综合性、多因性和交叉感染性等特征。同时,还具有突发性、敏捷性,一触即发,猝不及防,并且矛盾规模有不断扩大的趋势,表现为群体性、暴力化。此外,借助于互联网和手机短信等高新技术,还呈现出智能化的特点。

邓伟志建议,积极化解社会矛盾,变“暴风骤雨”为风调雨顺,关键是学会做群众工作和社会工作。要下到基层,与群众同甘苦,认真了解和“理顺社会情绪”;要学会运用群众组织,“春江水暖鸭先知”,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要学会用大讨论、调解等形式来化解社会矛盾,“问计于民、问政于民”,事前讨论胜过事后宣传,还能大大降低行政成本;还要学会运用民族、宗教、阶层等社会资源来解决问题。  

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主任施凯认为,当前社会建设的着力点在基层,特别是社区。要重点建设和培育负责任的、多样化的社会主体,探索建立协商求同机制。同时,应搭建覆盖面广、代表性强的利益互动平台,充分运用听证会、协调会、评议会等利益博弈机制开展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另外,要综合运用好各级党组织的资源、行政资源、社会资源、市场资源,尤其是心理辅导资源,构建和谐宜居的社会环境。

动员社会各方参与

复旦大学刘欣教授提出,上海作为我国现代化程度相对较高的特大型城市,存在着数量庞大的“中等收入人群”。研究表明,这一群体成员具备较好的经济生活基础,并逐渐开始关注个人社会价值的实现,对参与社会治理更有兴趣和能力。对此,有关方面应当有针对性地开展引导和服务,加强对中产阶层新需求、新动力的研究,挖掘潜力,拓宽渠道,积极发挥中产阶层在社会建设中的功能和作用。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学院院长徐永祥教授表示,上海的社会建设涉及方方面面,工程浩大,存在很大的专业人才缺口。为此,有必要加强社工人才培养。

中共徐汇区委副书记林官良指出,徐汇区的社区建设具有较扎实的工作基础,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和方法。当前,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已经初步形成,以精细化管理为目标的社区综合管理体系初步形成,以激发社会活力为方向的社会组织发展体系初步形成,以区域资源为依托的社会领域党建工作体系初步形成。       (郭强 汪斌峰)

 

来源:解放日报2009-12-07 14版:新论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