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绎世博主题 聚焦知识杨浦 建设创新型城区
建设创新型城区,科技是基础,创新是灵魂。
作为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系列公众论坛之一,此次论坛围绕着“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世博主题,进一步探讨创新让城市更具活力,让城市发展更加可持续,进一步推进创新型城区建设。
近年来,杨浦抓住创新这个主题,通过区校联动、创新驱动,成功把一个传统工业区转变为知识创新区。不仅成功实现了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的持续增长,而且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生活水平和精神状态也发生了深刻的改变,创新为杨浦带来了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很好地诠释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
与会代表们普遍认为,创新是城市存在和发展的生命,建设创新型城区是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一条重要途径。建设创新型城区,需要激活科技和教育资源,也需要开放与合作。健全和完善创新机制是政府推动创新型城区建设的主要职责。建设创新型城区,需要创新,也需要继承。发展知识型产业要同老城区改造紧密结合起来,为城市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建设创新型城区,以人为本是根本宗旨。
本报现遴选论坛部分精彩内容,以飨读者。
致辞
国家科技部调研室主任胥和平:
杨浦的实践,实际上解决了我们最近几年一直思考的大问题。我们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我们要坚持创新驱动,但我们面临着各式各样的问题,我们怎么做?各地都在认真地思考,都在寻求办法。杨浦紧紧抓住了自己具有“三个百年文明”的优势,实实在在地找出了自己的、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径,那就是推动“三区融合、联动发展”。
杨浦的“三区联动”模式是一个创举,它对很多地方有实际借鉴意义。而且杨浦的实践也对我们进一步推动科技改革和发展有很大的启发。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已经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科技在未来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中要发挥更大的作用,杨浦是我们一个成功的典范。
上海世博局国内参展顾问黄耀诚:
杨浦区拥有像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国内外知名的百年学府,同时杨浦区还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之一,曾经引领了百年民族工业的发展。
在上海进入新一轮城市结构大调整之后,杨浦区传统工业的优势受到了制约,但是在杨浦区各级领导积极探索和上海市委、市政府的决策下,如今,杨浦区已经开始依托区域内科教、人文、生态的优势,从“传统工业”向“知识创新”转变。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创新是世博会的目标和使命,而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以创新和融合为主旋律的交响曲,将是人类文明的一次精彩对话。
中共杨浦区委副书记魏伟明:
杨浦区是上海的传统工业区和高校集聚区,六年前提出了“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目标,把老工业城区初步建设成为依靠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型城区,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一些经验,也是对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主题的最好诠释。
作为上海世博会三大主题活动之一,世博论坛来到杨浦使我们百万杨浦人民能够感受到世博会的气息。当前,杨浦正在按照国家科技部和上海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全力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区的建设,世博论坛既是杨浦区演绎实践世博主题、参与办博的重要内容,也是进一步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探索新思路的重要平台。
主题演讲
中共杨浦区委书记、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安杰:
本次世博论坛的主题是“建设创新型城区”,确定这样的主题我感到与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是一脉相承的。因为世博会是展示人类智慧和创新成果的舞台,创新已经成为当代社会发展永恒的主题。
城市是人们生产、生活的集聚地,是人类现代文明成果传播的载体,创新是城市存在和发展的生命。之所以有这样的认识和感受,主要是基于杨浦这座有着百年文明的老城区。特别是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进入了产业升级和新一轮产业发展,杨浦逐步变成了产业结构老化、社会负担沉重、历史包袱大的老城区。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从2003年开始,抓住“创新”这个主题,通过区校联动,创新驱动,成功把传统老工业城区转化成为知识创新型城区,而且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水平,特别是对这个城区的自信心、自豪感不断提升。创新为杨浦带来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很好地反映了、说明了、展示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
创新,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不竭动力和灵魂,也是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主题的灵魂。杨浦依靠创新发展,走出了一条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路子,已经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充分肯定,得到了社会各界和方方面面的认可,国家科技部正在总结和推广杨浦的发展模式。
今天,杨浦已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我们将按照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城区的目标,全面落实创新型国家战略和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到2015年,把杨浦区基本建成创新人才集聚、创新机构汇集、创新主体涌动、创新服务完善、创新生态良好的国家科技创新型城区。
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陈立民:
推动科技创新、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构建形成有效的国家创新体系。大学在推动科技创新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特别是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更担负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
国际经验表明,科技创新是在创新主体间紧密联系与互动中实现的,政府在这种联系与互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2003年,杨浦区提出“三区融合、联动发展”战略,政府在杨浦老城区改造和创新型城区建设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创造性提出了区校联动、政企联动等工作思路和做法。为协调好区域多方的利益实现多赢,杨浦主动同高校、企业、部队等多方联络,协调各方围绕创新、创业形成了合力,使区域创新体系顺畅运行。
上海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左学金:
对各个园区空间布局成功经验,可以这样总结:一是在空间上,高校、科研机构、高科技企业集聚在一起容易形成产学研发展模式;第二,形成较发达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区环境的支持,可以为各类人才提供良好的服务;第三,有比较活跃的风险基金,可以为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提供支持。
对杨浦区提两条建议:第一,杨浦区具备建设创新型城区良好的基础,正在形成高科技企业和风险基金的集聚。建议杨浦区提请市有关部门一起做些研究,提高公共交通等城市基础设施的规模经济效益。另外,空间上园区已经与城区建设融为一体,相互支持,各类城市基础设施应能为园区提供多功能的服务,如良好的教育、医疗、商业和文化服务。
来源:文汇报2009.12.10 版次:4 (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