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专家视点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日期:2009/11/30|点击:45

一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使得企业的生存环境险象环生。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不断向企业的决策管理者提出战略层面的追问。吕巍教授提出“以竞合战略突破危机”,是当下企业战略调适值得重视的一条思路。

企业之间竞争、合作的关系常态在我国曾是非此即彼的不同历史阶段。回望我国企业的发展史,传统体制下倡导“社会主义大协作”,非市场主体的国有国营企业,竞争意识泯灭,竞争能力退化。城市改革开放的标志,是以再造企业微观主体为重点、构筑市场经济运行体制。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焕发了企业主体的活力,最鲜明的变化是企业竞争意识的增强、竞争能力的历练和竞争实力的积累。但现实中,企业间的“竞争”无时不在,而要真心实意地“合作”、“谈判”很艰难,成功率不高。

金融危机加速了优胜劣汰、行业洗牌、企业重组。企业要抵御市场风险,必须重新认识过度竞争和传统合作的局限,重新选择有利于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抢占战略制高点的策略。

目前中国企业家门口的竞争就是国际竞争,胜负就在时间差。相对于单枪匹马、各个击破,优势互补、合作共赢显然棋高一着。因此,笔者认同讲演中对“竞合战略”的全面阐述,并提请读者特别不能忽略“竞合战略”优越性对实施条件的依赖———来自企业内部和外部多种因素的制约。

吕巍教授在讲演中提到的“竞合”对象,主要是指企业之间,即竞争主体之间的市场关系。笔者觉得,从战略上思考(注:管理学文献对“战略”的经典定义,不乏“行动序列”、“谋略与计策”、“创新与改变游戏规则”等提法),“竞合”似乎还可作“双策略”解,即“竞争”与“合作”并举。在这里,“竞争者”自然主要是利益相关者,如同类行业的产品或市场替代者;而“合作者”则并非“企业”莫属,可以拓展至“社会”领域的资源整合,如“产学研联盟”。一般而言,作为社会不同的角色,产学研之间并不形成直接的“竞争”关系,但也不绝对排除在科技成果应用领域的潜在替代性的“竞争关系”。类似“产学研”这种跨领域“合作”的视野,对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对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可能更为有效。作为应对危机突围的战略思考,企业之间、企业和社会其他主体之间的“竞合”战略思想,都需要提倡。

 

(作者为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企业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来源:文汇报20091128

 

链接:吕巍:突破危机:对企业竞合的再思考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