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使得企业的生存环境险象环生。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不断向企业的决策管理者提出战略层面的追问。
企业之间竞争、合作的关系常态在我国曾是非此即彼的不同历史阶段。回望我国企业的发展史,传统体制下倡导“社会主义大协作”,非市场主体的国有国营企业,竞争意识泯灭,竞争能力退化。城市改革开放的标志,是以再造企业微观主体为重点、构筑市场经济运行体制。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焕发了企业主体的活力,最鲜明的变化是企业竞争意识的增强、竞争能力的历练和竞争实力的积累。但现实中,企业间的“竞争”无时不在,而要真心实意地“合作”、“谈判”很艰难,成功率不高。
金融危机加速了优胜劣汰、行业洗牌、企业重组。企业要抵御市场风险,必须重新认识过度竞争和传统合作的局限,重新选择有利于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抢占战略制高点的策略。
目前中国企业家门口的竞争就是国际竞争,胜负就在时间差。相对于单枪匹马、各个击破,优势互补、合作共赢显然棋高一着。因此,笔者认同讲演中对“竞合战略”的全面阐述,并提请读者特别不能忽略“竞合战略”优越性对实施条件的依赖———来自企业内部和外部多种因素的制约。
(作者为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企业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来源:文汇报
链接:吕巍:突破危机:对企业竞合战略的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