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科研  媒体聚焦

专家:欲成山口百惠式偶像 郭晶晶需更注意一点

日期:2009/03/23|点击:30

受金融危机影响,对经济形势和未来收入缺乏信心,消费者对价格越来越敏感。在素以浪漫、时尚闻名的上海,不管是去年的圣诞节,还是今年的情人节,高档消费明显遇冷。

"不能不承认,金融海啸或多或少已经伤及中国老百姓的购买力。"专家分析说,由于对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增加,加上医疗、教育、 养老等保障体系尚不完善,中国老百姓的"防御性储蓄"增加。要提高百姓实际购买力,在稳就业、增收入的根本大计下,当务之急也需要政府"减负""让利",推进制度改革和创新,打破抑制消费的瓶颈。

一场信心危机

原在上海某外贸公司做业务员的王敏前不久遭遇公司裁员。原本很爱逛街买东西和朋友聚会的王敏,现在变得深居简出。"现在约朋友吃饭全部改成在家里聚会,自己动手烧菜还是要省钱一些。因为现在‘只出不进’,所以也没有逛街的兴致,因为看到什么东西都不舍得买,如果遇到了满心喜欢的东西又不能买,心情就更糟糕,所以现在也成了‘宅女’。"王敏说。

由于国际化程度高,跨国公司云集,上海的经济和高端就业市场更容易受到全球经济大势影响。欧美金融危机波及很多世界500强企业,母公司裁员减薪风潮导致国内分公司人心惶惶,这部分白领对未来收入比普通职员更悲观,而他们恰恰是拉动消费的最主要力量。

一家世界500强企业的财务工作人员对记者说:"去年的年终奖泡汤了,减薪也是在计划内的,据说公司在浦东的工厂马上要采取动作裁人,我们同事之间互相打听、人人自危,谁还敢放开手花钱?"

经济不乐观,上海老百姓宁愿把钱存起来,也不敢消费。采访中,江苏省统计局资深分析师刘兴远告诉记者:"居民不敢消费,一是对经济前景信心不足、对未来收入预期降低,二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有后顾之忧。多重因素交织下,我国居民储蓄意愿增强而消费意愿降低,加上物价回落因素,预计今年上半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将比去年有所回落。"

"减负让利"提高实际购买力

为刺激消费,目前长三角不少城市推出了旅游、消费抵用券。但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告诉记者,消费券在一定程度上能诱发消费者的消费热情,但是应该看到,消费券发放的背景是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居民收入减少,购买力下降。在他看来,要真正拉动内需,必须有实质性的增加老百姓收入的手段。

"提高居民购买力,促进消费,归根结底还是要增加居民收入,实现途径就是尽量创造就业岗位,并通过各项优惠政策鼓励自主创业。"上海社科院研究员权衡介绍说,另一方面,尽管见效缓慢,但医疗、教育、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改革仍应该迎难而上,化危为机。老百姓解除后顾之忧,才敢放手消费。

"金融危机下,就业岗位减少、收入降低不可避免。"专家指出,在个人"增收"乏力的背景下,要提高居民"实际购买力",就要在"减负"上做文章,包括改革税收制度、废除部分抑制消费的政策等。

去年以来,为了刺激住房和汽车等产业链较长、对上下游消费拉动作用比较明显的行业,我国调低了房地产交易税费,减免部分二手房交易营业税等,并下调了购买小排量发动机汽车车辆购置税。这些政府"让利"措施拉动楼市和车市在年底前出现了一波"小阳春",表明我国民间蕴藏着极大的消费动能,只要政策对路,就能有效启动。

权衡说:"相关部门应该多从现实操作层面出发,取消那些抑制消费的政策,如高昂的汽车牌照费用,以及生产、销售、消费各环节的一系列税费。政府给企业让利、企业给消费者让利,就会产生良性循环。可能居民的名义收入没有增加,但是其实际购买力将有所增强。"

 

来源:新华社《瞭望》周刊2009323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