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关于进一步推进上海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这份“操作指南”出炉之前,事实上上海国有企业的“动作”已经处在“正在进行时”。
这一系列的动作基本上围绕着两个关键词。
“一是突出主业,二是资产资本化、资产证券化,两项工作同步进行。” 上海社科院部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上海市国有资产规划投资委员会常务委员杨建文表示。
主业攻略
早在3月份,上海市公布了第一批、第二批24家国有大型企业集团的主业范围,当时是上海第一次明确界定大型国企业主业范围。这两批24家大型企业集团主要分布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领域,涉及汽车、装备、商贸、航运等多个地方国资优势行业,每个集团的主业一般分为核心业务和培育业务两部分。
之后的这段时间一直到现在,围绕“突出主业”的中心,众多大型国企纷纷有所动作。
以大光明集团为例,7月下旬,在光明集团召开的上半年经济工作会议上,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宗南在会上表示,光明食品集团首先必须重视做好聚焦主业、做强主业,包括做强做大乳业、糖业、酒业、分销业、连锁零售业等五大核心业务板块。
上海市国资委网站信息显示,广电集团党委开展的五大主题研讨活动中,其中一条就是“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尤其是在突出主业、技术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下功夫”。此外,据了解,上海水产集团、上海汽车集团等大型国企,也都在7月末召开了讨论国资国企发展的会议。
在上海市国资委成立之初,由国资委出资监管的企业业务非常分散,当时有人曾经形容为“上到原子弹、下到茶叶蛋,都有上海国资”。这也一直是上海国资委想要改变的局面。上海市国资委主任杨国雄去年年末《上海国资》上撰文指出,上海6780平方公里,目前地方国资总量8500亿元,国有资产相当密集,这几年国资调整规模也不小。即便如此,仍然存在着国资布局过散、国资流动不畅的问题。上海市国资委出资监管的48家企业集团涉及79个行业,有近11%的资产散布在餐饮、造纸、木材加工、建筑装饰、塑料制品、纺织服装鞋帽等59个一般竞争性行业。
对于突出主业,杨建文表示,一方面这是立足现实,“这是在针对当前问题来解决问题”,另一方面更应该打破原有“企业概念”的思维方式,而用“国资概念”考虑全局。而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国资专家表示,目前公布的主业也仍然“局限于企业现状”,没有能很好地体现出“退出一般竞争性行业”之意,对于解决这一问题,上海市委市政府已经明确将会尽快形成有操作性的配套文件。
资产证券化提速
在明确主业的同时,资产证券化提速则更为公众所瞩目,因为牵扯到多家上市公司。
事实上,这场“资本大戏”早在去年就拉开了序幕。今年4月份以来,上海国资集团整体上市方案更是层出不穷,大戏节奏加快。
据Wind资讯统计,截至7月底,今年正在实施和拟实施资产重组的上海国有上市公司共有13家,所采用的形式包括借壳上市、资产置换、A股吸收合并、资产注入等,涉及资金280余亿元。
尚有一些重组计划“尚未揭起盖头”。此前被媒体广泛引用的一个数据是“700亿”。上海国资总量巨大,截至2007年末,上海地方国有资产总量达9600亿元。按照《上海市“十一五”国有资产调整和发展专项规划》,到2010年,上海将逐步收缩市国资委出资监管单位户数,30%的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到上市公司中,国有资产证券化方向不变。根据上海国资委的数据,上海国有资产中非经营资产所占比重仅约28%,因而经营性国资的总量在6912亿元左右。据此粗略估算,如果到2010年底实现30%的经营性国资证券化,上海等待证券化的经营性国资对应的数量将接近700亿元。
有消息称,包括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类的几家上市公司将有望成为下一步整合的方向。
“资产证券化”一直是上海市国资委明确的方式之一。而对于证券化的具体方式,早在去年12月,上海市国资委主任杨国雄在《上海国资》发表署名文章,希望国有企业改革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就有所提及。他对操作方式具体提出要求:要积极推动企业集团整体上市或核心资产上市,并利用本地上市公司壳资源,吸引外省市优质企业如高科技企业、能源企业、资源性企业、金融总部落户上海,加快优化上海产业结构。
杨国雄此前还表示,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占国资比重较小,只有全市经营性国资总量15%左右,国资股调整的开放性不够。据了解,“开放性、市场化重组”也将是《若干意见》中很重要的一条。
来源:《东方早报》2008年8月14日